在探索降本路径中,行业做出了电池技术升级、组件尺寸增大、支架智能跟踪等一系列努力。例如,电池效率从17%提升到23%;高效组件技术加载,版型优化,辅材增强;硅片尺寸从125mm、156mm到182mm、210mm甚至218.2mm。
晶澳全球市场营销中心总经理、资深产品技术专家王梦松
但变大的不止有组件尺寸,与尺寸一同增加的还有“光伏人”的焦虑。晶澳全球市场营销中心总经理、资深产品技术专家王梦松坦言道,“尺寸的变化已经无法满足降本增效的需求。我们研究发现,当组件效率相当时,适当增加尺寸提高功率有利于降低BOS成本;但是当组件进一步变大,随着尺寸增加带来的BOS下降会越来越不明显。”
晶澳提供的数据显示,组件效率不变时,182-72组件相比于166-72组件在功率与成本上都有显著提升,功率增加了85W,可变BOS成本下降0.063元/W,但当组件尺寸继续增大时,BOS成本下降越来越不明显。
“事实上,未来的技术进步重点依然是提高组件转换效率”,王梦松说道,“相对于功率提升对系统成本的影响,效率提升对成本下降的帮助更为明显。”他举例,以182组件为例,面积一定时效率越高,BOS成本越低,效率提高1%(绝对值),单瓦BOS成本下降约3.8分。
“晶澳一直以来关注技术进步推动组件成本下降。在提升组件效率上也做了诸多努力”。根据王梦松介绍,晶澳推出的新一版PERC升级技术——PERCIUM,目前电池量产效率已经达到23.4%,处于行业最领先的水平。升级技术集成并结合11主栅、半片、零间距柔性互联等设计,一方面提升电池的效率和组件的功率,同时也优化了组件的发电性能。
王梦松表示,“以最优度电成本为核心”一直都是光伏行业努力追求的信仰。但是实现最优度电成本不能只依靠提升组件功率、效率,组件成本价格、发电性能以及长期可靠性与度电成本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晶澳作为全球组件制造企业,不只关注组件本身效率、功率的提升,也关注组件可靠性、组件成本、系统适配等全面表现。
“综合考虑组件的生产、运输、安装、配套各环节实际情况,182mm硅片DeepBlue 3.0系列组件考虑了尺寸、重量、转化效率、发电性能等;具备最优性价比的电池技术、更优的制造成本、合理的组件与硅片尺寸、低衰减、高效率、优异的发电表现、高可靠性。升级版DeepBlue3.0Pro,更是采用晶澳新一代零间距柔性互联技术,具备更高功率, 更高效率, 更低度电成本,同时,DeepBlue 3.0 Pro通过了严格的可靠性测试,确保了Pro组件可靠、稳定,完美的诠释了围绕最优度电成本的组件设计逻辑。”
晶澳“高效组件技术趋势与系统最优度电成本优化”论坛现场
据介绍,目前市场对晶澳DeepBlue 3.0系列反应十分热烈,“晶澳的订单程度十分饱满,下半年以来DeepBlue 3.0系列已经成为晶澳的主流产品,预计今年的出货量会占晶澳总出货量50%以上,超12GW规模。”
而对于目前行业热议的n型组件,王梦松认为,“n型技术被行业寄予了提升效率的厚望,晶澳在这方面已有充分的技术储备。首先在n型钝化接触的基础上,晶澳目前研发线的效率超过24.3%,计划明年有GW级的n型产品量产;异质结方面,晶澳计划明年投入百兆瓦级的中试线。”
他还补充道,对于n型来说目前最大的挑战是成本与转化效率提升问题。n型相比于PERC要想体现出优势需要做到两个方面:第一,组件的转换效要比p型组件高出一个百分点;第二,成本的差异最终应该做到0.05元/W之内;这样n型组件在电站上的投资收益率将会有充分的优势。但是目前n型与p型的差异还是在0.1元/W以上,差异较大。晶澳认为还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就能解决n型成本与效率两个方面的问题。
提到两种技术未来的发展进度,王梦松预计,未来2-3年异质结与n型钝化接触两种技术将会共处。但从短时间看,n型钝化接触技术成本优势更加明显,预计明年将会率先大规模量产;异质结进度可能会稍微慢一点,初步判断2023年在行业里会有更大规模的量产,“但是对晶澳来说,无论哪一种技术成为主流,晶澳都已做好了充分的储备。”
原标题:“尺寸有度,效率无限”,从高效组件设计逻辑探索最优度电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