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188金宝搏下载app » 市场 » 正文
 
打造京津冀绿色协同发展新高地
日期:2022-01-24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yutianyang_tsj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2017年以来,随着国家治理力度的不断强化和京津冀联防联控措施的不断深化,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区域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不断优化,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60%,绿色发展成为经济转型的主旋律。在电力视角下,须加快京津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大产业协同力度、扩大清洁能源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推动实施区域差异化大气污染防控策略,打造绿色协同发展新高地。

强力推进区域能源结构转型

解决好能源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和能源消费的路径问题,是能源革命的首要问题。对煤炭的依存度不减,对绿电的利用率不升,污染防治就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

京津冀能源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清洁化进程不断加快。煤炭消费总量大幅削减,2017年以来终端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低于区域经济增速1.26个百分点,煤炭占比降低4.24个百分点。持续加大可再生能源消纳力度,2017—2020年区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逐年增加,到2020年底达到645.31亿千瓦时。扎实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工作,2017—2020年共完成8516个村、249万户居民、7330个企事业单位电力供暖改造,实现北京周边重点区域无煤化,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了重要支撑。推动电能对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方向。2020年京津冀地区全社会用电量较2017年增长13.88%,年均增速较能源消费量高12.2个百分点,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持续提升。按照2019年水平测算,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标煤消费将降低约140万吨。清洁能源快速发展。以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途径。从装机情况看,截至2020年底,京津冀地区清洁能源发电装机总容量占全部装机容量的38.22%;从发电情况看,区域清洁能源发电总量占地区发电总量的15.74%,2017—2020年年均增幅约为3.67%。按照2020年水平测算,清洁电力占全部发电比重每提升1个百分点,将减少散煤燃烧约120万吨。

京津冀能源依然偏煤,减污降碳任务非常艰巨。整体上看,区域能源消费仍然不断上升,京津两地能源消费增长态势趋缓,河北能源消费增速相对偏高,河北省仍将是区域能源消费的主要地区。尽管京津冀能源结构调整速度优于全国水平,但能源消费占全国比重高,消费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火电仍是主力电源。目前,京津冀地区火电装机容量占比为67.60%,发电量占比为84.48%,火电设备利用率高于清洁能源利用率。在大气污染防治和“双碳”目标双重约束下,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提升空间较小,在清洁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增速持续提升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好火电基础性电力保障作用,同时又快速提升清洁能源发电和消纳能力,是区域能源结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持续开展能源革命,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全面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煤电落后产能清退、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打造煤电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深化京津冀大规模清洁能源配置平台构建及风光储输联合发电技术应用,打造技术革命先行区;加快配套完善能源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实施方案,多措并举打好散煤治理攻坚战,合理控制油气消费,推动京津冀地区在全国率先开展能源革命。保障新能源项目建设与消纳,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政策支持力度。在绿色能源消纳、清洁能源供暖、配电网络改造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推动京津冀三地联合设立清洁能源发展基金,积极开展绿色能源信贷、重大能源装备融资租赁等业务。建立京津冀绿色电力交易市场,积极推动区域内外绿色电力企业与用户间直接交易,形成保障性收购和市场化交易相结合的绿电交易体系。创新可再生能源激励机制,促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发展。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引导煤改热泵、煤改电、新能源汽车优先使用弃风弃光,引导绿色电力生产企业与用户建立弃风弃光竞价购电机制。

持续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电力是产业的计算尺,随着区域经济持续转型发展,三地产业治污成效显著,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向好,绿色发展全面推进。

京津冀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工业减污降耗深入推进。随着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转变,第一产业能源消费总量占比基本稳定在1.49%左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能源消费总量占比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总量占比逐年下降,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则持续上升。污染行业用电占比继续下降。2020年,区域煤炭、钢铁、建材、石化、有色金属5个污染行业用电量占地区全社会用电比重下降至23.78%,占工业降幅比重接近33.15%,新旧动能转换效果凸显,环境容量进一步扩大。工业企业节能降耗稳步推进。随着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科技创新水平的逐步提高,污染小、附加值高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高端生物制药业、高端数字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工业度电产值由2017年的6.99元/千瓦时提高至2019年的7.18元/千瓦时,能耗比持续下降,能效比持续提升,能源利用率持续提高。

着力解决区域污染防治结构性矛盾,构建起生态协同的绿色工业体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在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区域产业转移既包括北京向津冀转移,也包括京津向河北转移。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强化生态协同,对区域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是前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初期,京津资源消耗型企业如化工、钢铁、纺织、设备制造等传统制造业率先向河北疏解,这些企业煤电消耗量大,使得河北排污降碳的压力较大,京津冀污染防治在短期内呈现出结构性失衡。从区域整体看,京津冀高污染行业中钢铁和建材行业近3年用电量增幅高于区域工业用电增幅6.80和6.82个百分点,而高新技术及装备制造业近3年用电增幅低于区域工业用电增幅0.65个百分点。这一高一低表明,以钢铁和建材行业为代表的高污染“旧”动能与以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低排放“新”动能之间相互转换速率仍然较低。解决污染防治结构性矛盾,构建起区域生态协同的绿色工业体系势在必行。

加大产业协同力度,形成推进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严格落实产业低碳环保要求,加快京津疏解物流产业等第三产业,针对不同企业给予不同激励和引导措施,通过激励机制和倒逼机制有序推进京津产业转移。重视市场机制作用,充分考虑企业市场寻求型和降低成本型的转移升级动机,通过做大增量内需市场和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市场化体制改革,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增强企业转移升级意愿,加快区域间资本、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完善推进区域绿色低碳工业体系构建的政策规定。严控以传统钢铁和传统建材为典型代表的“两高”行业新增产能,持续化解和淘汰过剩与落后产能,探索构建地市级智慧用能服务产业集群,根据三地高污染行业用电占比情况,精准施策,实施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有针对性的“两高”行业能耗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节能管理能力和关键生产环节效能。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优势,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及其关联产业转型升级,提升风电、光伏等领域装备研发水平,建设辐射华北乃至全国的新能源生产供应基地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

加快构建区域绿色交通体系


在污染源占比中,交通行业是重要源头之一。加快推进绿色运输,改善交通用能方式,是打好防治攻坚战的治本之策。

京津冀电动汽车发展提质增速,交通领域治理成效明显。电动汽车加速发展。在新能源汽车补贴、公共交通领域优先使用新能源车等政策影响下,2020年京津冀地区电动汽车保有量已接近75.8万辆,是2017年的1.48倍,配套充电桩数量实现了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全覆盖。从运行情况看,近3年,电动汽车累计充电量达到20.24亿千瓦时,减少标煤消耗约80万吨,减少污染物排放近260万吨,对降低机动车污染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交通电能替代持续推进。通过大力推广机场廊桥电源(APU)、靠港船舶岸电等电能替代,京津冀地区年均替代电量超过300万千瓦时,有力推动了减煤减油减排工作,机场港口污染防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通过有序推进雄安新区绿色智慧交通体系建设,现已建成充电站26座、充电桩439个,绿色交通雄安模式正在逐步形成;通过采用V2G充电桩和低压岸电桩,白洋淀水路交通全部实现了电能替代,京津冀地区内河燃油船舶今后几年也将分步退出历史舞台。

区域运输能耗相对偏重,交通基础设施有待优化。京津冀地区新能源汽车发展为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减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受大功率充受电设备覆盖范围偏低等因素影响,大宗物料运输仍然主要依靠重型柴油货车,电动重卡推广难度相对较大。此外,机场廊桥供电和港口岸电等项目虽然覆盖面较广,但改造成本高,设施利用率低,电能替代潜力仍须充分发掘。

持续优化出行结构、运输结构和车辆能源结构,确保区域交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扩大清洁能源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因地制宜扩大电力、氢能、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车辆规模与占比,加快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注(气)站、加氢站建设,优化完善城市和区域间电动重卡充换电设施建设布局,推广利用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构筑国内领先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制定和出台更具引导力的价格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努力扩大电铁运量,积极推进绿色货运。

全面提高区域生态现代化水平


在区域生态环境联控联防方面,统一布局,统一规划,统一行动,三地密切配合,实现无缝衔接。

突出区域发展特色,凸显环保治理效应。中部核心功能区污染行业接近出清。北京、天津、廊坊、保定地区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占比偏低,高污染行业用电量显著低于区域平均水平,该地区钢铁行业去产能成效显著,建材和石化行业产能维持较低水平。东部滨海发展区电力生产消费结构稳步改善。唐山、秦皇岛、沧州地区工业转型发展取得较大成效,污染企业相对集中的纺织服装皮革、化学原料制品等行业用电增速逐步放缓,橡胶塑料、汽车制造、计算机设备等污染相对较小的行业,成为带动传统行业用电增长的主力军。南部功能拓展区结构性污染得到遏制。石家庄、邢台、邯郸和衡水地区将深度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优化空间布局作为主攻方向,在推进清洁取暖、散煤治理、重点行业去产能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主要污染行业用电增速均低于京津冀地区平均水平。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绿色服务业快速发展。张家口、承德地区在冬奥经济、旅游经济强势带动下,第三产业年均用电增速达到14.93%,增长速度显著提升。其中,张家口地区依托新能源与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数据产业和信息产业,2020年互联网数据服务用电量较2017年增长约20倍。

区域电力消费强度差异明显,生态治理与公共服务协同持续加强。东部滨海发展区与南部功能拓展区三次产业电耗强度下降趋势明显低于中部和北部地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和南部功能拓展区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尤其是东部的唐山、沧州等地区,钢铁、化工等行业用电量持续增长,加之第三产业发展与京津、张承等地存在结构性差异,导致电力消费强度下降相对缓慢。东部与南部地区成为京津冀减排治污的关键区域。按照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0年中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168个重点城市中,石家庄、唐山、邯郸、邢台4个城市位于后10名,城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差,京津冀生态文明协同建设是推进京津冀进一步提高协同发展能力的关键。

着力实施区域差异化大气污染防控策略,推进生态文明协同发展。东部和南部区域通过改善供给结构,加快解决工业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化石燃料、交通运输结构偏公路等问题,严格落实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推进区域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中部区域加快电动汽车、电采暖等电能替代步伐,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在全国范围打造节能减排样板区域。西部区域依托环境优势,加快大数据、文化旅游等低碳产业发展,合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率先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加强区域生态文明协同建设。综合分析与评估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探寻京津冀生态文明协同建设实现路径和保障机制,搭建协调统筹京津冀在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消费、生态技术等绿色转型中的融合发展平台,构建京津冀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努力推进京津冀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程度不断提高,将京津冀打造成区域生态文明协同建设典型示范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1年9月22日)[N].人民日报,2021-10-25.

(作者简介:魏孟举,国家电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肖金成,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高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原标题:打造京津冀绿色协同发展新高地
 
相关阅读: 可再生能源 清洁能源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前线》杂志
 
[ 188金宝搏下载app 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118金宝app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