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增长中亮点纷呈
从代工走向领跑
从代工走向领跑
早年间,我国的光伏产业以加工制造为主,在产业链中处于中下游位置。经过短短10余年时间,完成了从代工向领跑的华丽转身。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前11个月,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太阳能电池1417.7亿元,占比高达86.2%,较2010年全年提升了42.9个百分点,而同期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所占比重则由55.1%下降到了8.4%。硅料是光伏行业上游的基础原材料,技术工艺复杂,具有较高的行业附加值。近年来,国内企业不断摸索累积,逐渐掌握了多晶硅料生产的核心技术,摆脱了对国外的依赖。2010—2020年,中国多晶硅料产量占全球比重从28.1%大幅攀升至76%。此外,在硅片领域,我国也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2020年产量占全球比重高达97.4%。在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环节,我国都形成了完整的细分领域产业链条,进而组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最完善的光伏产业链集群。
自主品牌影响力提升
2021年前11个月,我国民营企业出口太阳能电池1150.1亿元,占比70%,较2010年全年提升了48.5个百分点,同期外商投资企业占比则由69.7%下降至25.8%。2020年全球光伏营收前2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了15个席位,前5位均为中国企业,分别是隆基股份、协鑫控股、晶科能源、天合光能和阿斯特阳光,其中隆基股份营收高达47.2亿美元。
市场向头部优质企业集中
随着光伏行业从补贴时代逐步过渡到市场化竞争时代,竞争策略也由过去的低价竞争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实现降本增效,市场加速向头部优质企业集中。以广东省企业为例,2021年前11个月,太阳能电池出口前10大企业合计出口16.7亿元,占出口总值的56.2%,同比提升3.7个百分点。2020年我国光伏产业各领域排位前5的企业市场占有率之和均有提升,其中多晶硅料环节同比提升18.2个百分点至87.5%,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分别提升15.3、15.3、12.3个百分点至88.1%、53.2%、55.1%。
产品价格更具竞争优势,议价能力增强
在硅片领域,多晶硅片曾一度领先。从2015年开始,以我国隆基股份为代表的厂商实现技术突破,大幅降低了单晶硅片成本,进一步推动了单晶硅片对多晶硅片的替代,太阳能电池价格大幅降低。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价格为50.3元/个,较2015年下跌60.3%。另一方面,自2020年7月开始,硅料、硅片、电池片等原材料成本价格连番上涨。随着我国下游组件环节市场集中度提高,议价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品出口价格也随着原材料水涨船高。2021年前11个月,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价格同比上涨12.2%。
出口市场进一步多元化,对新兴市场开拓良好
2010年仅对欧盟出口占比就高达84%,单一市场依赖度较高。近年来我国光伏企业不断开拓出口市场,2021年前11个月出口国家达215个,比2010年多30个,对印度、巴西和东盟等新兴市场合计出口503.3亿元,占比30.6%(2010年合计占比不足1%),对欧盟出口占比降至38.8%,出口市场更加多元。
高质量发展下仍存隐忧
企业成本大幅提升
企业成本大幅提升
以硅料为例,截至2021年12月20日,国内多晶硅料(一级料)现货价同比大幅上涨208.6%,预计2022年上半年硅料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加了下游企业的成本压力。此外,太阳能电池出口以水路运输为主,2021年前11个月,水路运输占出口总值的96.3%。截至2021年12月17日,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同比大幅上涨118%,运价高企进一步增加了出口企业负担。
国际环境较为复杂
2021年6月,美国以所谓“强迫劳动”为由将4家新疆多晶硅生产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制裁新疆光伏产品。2020年,新疆多晶硅占我国多晶硅产量份额为56.3%。若某些国家跟风效仿,将对我国光伏产业产生较大影响。2021年前11个月,我国对美欧日印澳合计出口占太阳能电池出口总值的63%。
综合来看,当前我国光伏产业仍是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与水电、风电、核电等相比,光伏发电没有排放和噪声,安全可靠,光伏发电价格也逐步接近火力、水力发电,竞争优势凸显。中国光伏协会预测,20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预期将达到160GW左右,同比增长约20%,2025年有望达到300GW。我国在PERC电池等主流技术上已经占据了制高点,在颗粒硅、HJT电池等新兴技术领域也已率先布局,抢占了先机。各大光伏厂商正在推动垂直一体化发展,预计光伏行业将重回降本增效的主路线,发展前景将愈加广阔。
原标题:从代工走向领跑,光伏产品出口逆势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