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牵头研发、量产的600余支北京冬残奥会火炬从上海顺利运抵北京,开启火炬适配和预组装工作。
2月22日,由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牵头研发、量产的600余支北京冬残奥会火炬从上海顺利运抵北京,开启火炬适配和预组装工作。
不同于冬奥会火炬的红银配色,冬残奥会火炬为金色与银色,寓意辉煌与梦想,金色线条随火炬转动而上下贯通,象征着激情的冰雪赛道,也代表着永恒的火种,光明向上,表达了人类生生不息、包容融合、向往和平的期望和“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
与冬奥会火炬相同的是,冬残奥会火炬外壳同样采用了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研发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该碳纤维复合材料解决了火炬氢燃料燃烧时的耐高温的技术难题。
技术攻克的背后,是中国石化上海石化攻关团队解决碳纤维研发难题的决心与努力。
2020年6月,上海石化接到冬奥火炬外壳研制任务,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火炬为样本,利用2个多月完成了碳纤维火炬外壳试制工作。
为了使碳纤维复合材料耐受800℃的氢气火焰,上海石化攻关团队找到了一种耐高温的聚硅氮烷树脂,通过分段固化、高温段陶瓷化处理,攻克了火炬外壳耐高温、耐燃烧等多项技术难题。
2021年2月,国家科技部《冬奥会手持火炬关键技术系统》科研项目立项,上海石化承担《碳纤维复合材料冬奥会火炬外壳制造技术研究》。同年3月,采用上海石化碳纤维外壳的火炬顺利通过奥组委组织的在航天科技101所的燃烧实验验收。4月,中国石化上海石化肩负起产业链链长的责任,主动承接手持火炬量产工作。10月,量产的氢气燃料火炬通过奥组委组织的在航天科技101所的燃烧试验验收。今年1月,1200支冬奥会碳纤维火炬“飞扬”正式交付北京冬奥组委。
除了承接火炬研发生产任务,依托碳纤维技术优势,上海石化正着力解决碳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技术“卡脖子”造成的氢燃料电池车储氢瓶紧缺问题。2021年1月,上海石化的国内首个48K大丝束碳纤维项目正式开工,预计2022年一期工程建成投产,该大丝束碳纤维用于缠绕气瓶的缠绕效率是小丝束的3-4倍,可有效降低车用储氢瓶成本。
6月,上海石化全资注册成立上海金山石化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以碳纤维技术攻关和产业化为主攻目标,主要从事碳纤维新材料、下游复合材料等的合作研发和生产,同时开展碳纤维及其制品业务的市场经营及售后技术服务。
借由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技术积累和展示窗口,上海石化碳纤维力量正在崛起,对国内氢能产业而言意义重大。
原标题:600余支冬残奥会火炬“诞生”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