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3月3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了解到,当前,山东省把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制订了“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倍增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年,全省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装机容量和电量三项指标较“十三五”末基本实现“翻一番”。
近年来,全省能源行业围绕“发展绿色能源,助力动能转换”核心任务,实现了可再生能源跨越式发展。2021年,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5849万千瓦,同比增长28.8%,占全省电力总装机比重提高到33.7%;发电量912亿千瓦时,增幅高达44.6%。
“围绕服务海洋强省建设,山东省规划布局山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实现风电发展由陆域向海洋跨越。”省能源局副局长王福栋介绍,去年,首批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当年开工、当年并网、当年投运,实现海上风电“零突破”。此外,山东省在多项可再生能源重点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打造济宁、泰安新泰100万千瓦光伏领跑者基地,开辟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新路径;建成全国首个利用退运电池建设的储能电站——山东口镇综能储能电站,投运“风光+储能”项目30个,为全国探索可再生能源与储能一体化发展提供“山东方案”。
同时,山东省稳步推进电力市场建设,探索创新可再生能源参与市场机制,力促有效价格信号引导火电机组灵活调整。“十三五”至今,市场机制累计为全省可再生能源置换发电空间311亿千瓦时。强化风电开发、光伏并网运营、清洁能源消纳等专项监管,搭建可再生能源项目实施、并网接入、电费补贴等助企纾困“直通车”,全力营造可再生能源健康发展良好环境。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王福栋透露,山东省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相对较低;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亟待提升,缺少常规水电、燃机、电化学储能等资源,调峰能力不足,手段相对单一;可再生能源开发面临多重制约,土地、海域、生态保护红线,以及建设成本高、城乡配电网相对薄弱等制约因素较多;可再生能源产业竞争力不强,缺乏行业头部企业,缺少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山东省制订了“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倍增行动计划,力争到2025年,全省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装机容量、电量均较2020年基本翻一番。其中,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600万吨标准煤,发电装机容量达到9000万千瓦以上,省内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1200亿千瓦时左右,省外来电中可再生能源电量达到450亿千瓦时以上。
围绕该计划,山东省重点布局了四大清洁能源基地,分别是:山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级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和外电入鲁通道可再生能源基地。充分发挥省内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在条件优越地区布局大型基地项目,推进风电、光伏规模化、基地化发展。同时,鼓励省内能源企业“走出去”,依托“外电入鲁”送电通道,在省外建设大型可再生能源送电基地。通过可再生能源连片式规模开发,形成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支撑。
“十四五”时期是全省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攻坚期”“窗口期”。近期,《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印发,充分体现“清洁低碳”要求,突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等重点领域,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同时坚持立足“能源转型”主题,注重在开发利用上下功夫,在创新发展上找出路,在夯实基础上做文章,形成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助力全省新旧动能转换。
原标题:山东:投运“风光+储能”项目3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