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188金宝搏下载app » 市场 » 正文
 
碳酸锂价格飞涨下的锂电企业生存逻辑
日期:2022-03-24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qianjiao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开年以来,锂电行业倍受关注。

一方面是新能源产业走势整体持续向好,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均创新高,机构预测2022年销量更有望突破500万辆大关,渗透率突破20%;另一方面,上游原材料价格屡创新高,作为电池正极材料的电池级碳酸锂自2021年以来持续上涨,2022年3月其均价更是超50万/吨,较年初增长近7成。有行业从业人员调侃这涨幅:“这辈子也就见到这一次。“

碳酸锂价格的飙升,也在引发了业内一系列震荡。从去年媒体密集报道的“电池荒”;到今年多家车企宣布涨价甚至暂停接单,意图止损;再到近期传言宁德、比亚迪不再采购碳酸锂、抵制涨价。原材料供应可以说影响了整个锂电行业发展格局,议价能力低的尾部企业不得不面对末位淘汰的风险,头部企业则顶着成本压力,在保障供应和产能扩张中寻求平衡。

左手扩产能右手囤锂矿

自2021年初,面对蓬勃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的锂电市场,各动力电池企业的产能规划就已明显加速,截至2021年末,各家产能规划(不完全)统计如下:

宁德时代2025年670GWh

比亚迪2025年600GWh

LG新能源2025年430GWh

国轩高科2025年300GWh

中创新航2025年500GWh

蜂巢能源2025年600GWh

亿纬锂能2023年200GWh

欣旺达2025年140GWh

力神2025年100GWh

TWh即将到来的时代,100GWh已成了锂电行业产能的基本单位。作为参照,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总装机量为154.5GWh。按1GWh需消耗500吨碳酸锂计算,每100GWh产能就需要5万吨碳酸锂。据SMM网预测,2022年中国碳酸锂产量约为28万吨LCE,可支撑的产能尚不足600GWh。

随着碳酸锂供应紧缺,企业要如何保障原材料供应、稳定涨价对扩产投资回报周期的影响?在“得锂者得天下”成为行业共识的当下,动力电池企业直接布局上游,投资买矿必然成为长远出路。目前来看,受各种条件限制,家里有矿的企业并不多。行业排名靠前的企业中仅有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蜂巢能源、亿纬锂能等寥寥几家企业抢占到了先机。

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抢矿到底有多重要?以国轩高科为例,该公司在2021年供应链大会上宣称,到2022年底,国轩产能有望达到100GWh,计划投产超50GWh。照此推算,2022年国轩高科将需要碳酸锂2.5万吨,如无法保供,业绩必将受拖累。

不过,国轩高科似乎已经运筹帷幄。据各类渠道公开的信息,国轩在江西宜春布局的宜春科丰、奉新国轩、宜丰国轩三个碳酸锂项目累计产能规划达到12万吨/年。其中宜春科丰年产2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一期,或于4月投产,预计年产能为1万吨。自产自供之外,国轩去年下半年还接连通过战略合作,与江特电机和盐湖股份敲定长期供货协议。再加上国轩通过材料回收渠道获取的碳酸锂资源,已知碳酸锂供应总量已基本确保2022年投产规划。

以行业成本价15万元,市场价50万元每吨计算,国轩高科自有碳酸锂每吨毛利约35万元。也就是说,不考虑其他各项费用,科丰的1万吨产能一年就可为国轩高科节省35亿元原材料成本。以目前行情估计,包括科丰、宜丰、奉新等在内的江西宜春碳酸锂布局,合计12万吨产能,全部投产后一年则可省下420亿元。

超前布局供应链非一朝一夕之功

苹果对供应链的超强把控能力是该公司成为全球市值最高企业重要原因之一。锂电供应链虽不及消费电子供应链复杂,但从矿山到原材料再到正极材料的供应链的布局,不仅涉及方方面面,而且布局周期较长,一家电池企业要想拥有稳定的材料供应链,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除了需要雄厚的资金加持,更考验企业领导者的前瞻性战略眼光和思路。

一个有趣的例子足见锂电行业的“抢矿”大战的激烈程度。2021年宁德时代与赣锋锂业爆发长达4个月的“抢矿大战”。当年7月赣锋锂业拟以不超过3.53亿加元(约合人民币18.37亿元)收购加拿大千禧锂业,然而中途宁德时代杀出,意图加价7%将后者收入囊中。不料几经反转,最后却是美洲锂业从中“截胡”实现对千禧锂业的收购,宁德时代黯然败北。

即便成功买到了矿,还得面对不可控的市场风险,如果时运不济,依然难达到预期结果。比如2018年,天齐锂业因购买SQM23.77%的股权新增并购贷款35亿美元,结果公司资产负债率大幅上升,导致公司经营陷入较长时间的困难阶段。

这些都导致了在2020年市场火爆之前,行业内鲜见着手全产业链布局的领军者。更有某一度排名前十的电池企业因为在上游布局上缺乏战略眼光,行动慢了一步,导致现在只有捶胸顿足连连后悔的份儿。放眼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如今能够实现供应链产业闭环的企业仍是凤毛麟角。以国轩高科为例,该公司自2016年以来供应链布局,可谓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2022年2月,年产40万吨负极项目在内蒙古乌海市开工,布局石墨化;

2021年12月,宜丰国轩项目正式破土动工。该项目分为年产5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和年产750万吨锂矿石采选项目,预计今年第四季度竣工投产;

2021年11月,国轩科丰年产2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完成前期准备工作。预计到今年4月份,可年产1万吨电池级碳酸锂;

2021年8月,国轩高科在江西省宜丰县、奉新县两地投资建设碳酸锂项目。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碳酸锂10万吨,年产值过100亿元;

2021年4月,与华北铝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华铝新材公司,布局锂电铝箔的研发生产;

2021年3月,增资江西云威,布局氢氧化锂的研发生产;

2021年3月,在合肥肥东投资建设动力电池产业链系列项目,布局锂电池回收利用业务和负极材料研发、生产以及销售业务;

2021年2月,与宜春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布局碳酸锂生产、锂电池配套材料等产业化项目;

2020年7月,年产3万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项目落地合肥庐江;

2020年3月,战略投资铜冠铜箔,布局铜箔材料;

2017年10月,与中冶集团、曹妃甸发展投资集团等共同投资设立中冶新材料项目,布局正极材料前驱体的研发生产;

2017年6月,收购巴斯夫美国电解液实验室及相关专利,深化电解液材料的相关布局;

2016年1月,与星源材质同投资设立合肥星源,布局锂电池隔膜研发与生产

六年磨一剑,一步一个脚印,其间不易,也非三言两语能说得清。但值得一提的是,国轩高科在江西的锂矿布局,从双方接触到签约落地,仅仅用了三个月,将“抢”时间发挥极致,甚至连春节期间都在洽谈推进。从今时今日的碳酸锂市场的火热程度来看,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国轩的布局恰好赶上了最好的时机。

打造供应链体系全力践行碳中和

“2月24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2022年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乌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低碳产业园举行,其中包含内蒙古国轩零碳科技有限公司4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近日,一则关于乌海市项目集中开工的新闻让国轩乌海项目逐渐浮出水面,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一行3月16日视察乌海国轩项目现场,从媒体报道的视频可以看到,乌海国轩项目厂房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中,现场展板内容显示:国轩高科在乌海的材料布局是年产40万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产线项目,项目位于内蒙古乌海低碳产业园,规划占地2000多亩,一期10万吨已经开建,预计今年下半年可建成投产。按1GWh=1300吨负极石墨化材料计算,40万吨负极材料恰好满足国轩高科2025年300GWh目标。

这也印证了此前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曾在2021年11月份世界制造业大会上的话:公司“拟在内蒙古乌海地区布局新能源发电,打造新能源汽车材料的零碳基地,满足公司石墨化材料所有负极化用电需求。”

看来,国轩高科不仅已经开始布局未来五年的负极材料供应,而且针对负极石墨化高耗能的问题,结合当地自然条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低碳化实现途径。这种兼具产业发展前景和碳中和战略思维的布局,体现的是一家企业领导者对行业大势的精准研判,对产业前景的高位谋划,和对企业发展的磅礴布局。

解决了外部材料供应的棘手难题,还要解决内部供应的体系问题。据《财经-晚点》报道,宁德时代2019年初,整合几十个一级业务部门,按流程运作关系梳理成市场、研发与工程制造、运营与供应链三大体系。供应链体系的联席总裁冯春艳和曾嵘直接向董事长曾毓群汇报。这也为之后宁德时代供应链体系加速布局打下基础。

无独有偶,国轩高科在2021年的组织架构调整中,也独立出了全球供应链中心,负责人孙爱明直接向董事长汇报。全球供应链中心将原本的一揽子采购,拆分成采购和交付两大块,并单独设立材料采购中心,还将原本业务中碳酸锂、磷酸铁、三元、磷酸铁锂等关键材料进行了细致采购分工,使得流程更为专业高效。

从国轩高科的产能规划来看,2025年300GWh,对比别家并不算高。但就该公司与一家美国公司签订5年200GWh的公告可以窥见,国轩已探索出了接受车企预付款建厂、共同投资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经营模式,有效地分摊成本、把控风险,在行业不断被质疑未来产能过剩的当下,做到了有预谋扩张,有秩序扩张。

近期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智能网联专委会副秘书长林示在接受财经网采访中表示,目前还看不到(碳酸锂)供需平衡的拐点。也就是说,碳酸锂的“天价”,可能还要再飞一会儿。

如果供需矛盾持续,加上疫情、战争等全球不安定因素存在,电池企业产能扩张战略,到底有几家能落地还存在变数。据统计,2021年1-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58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减少13家。可以肯定的是,只有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公司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行业格局中赢得一席之地。

原标题: 碳酸锂价格飞涨下的锂电企业生存逻辑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中国能源网
 
[ 188金宝搏下载app 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