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局还未结束。
资本棋局
今年48岁的李河君对自己的商业操盘能力似乎异常自信,他在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当被问及“是否是天生的领导者”时,斩钉截铁地回答了两个字:是的。
与其接触过的人,以及汉能集团内部员工对李河君的评价虽然褒贬不一,但李河君在商业领域高超的运作能力却是让绝大多数人不得不钦佩的特质之一。
“不管外界说他是‘骗子’也好,‘疯子’也罢,有一点你必须得承认,他的确是个聪明的资本运作高手,哪怕全世界都在质疑他涉嫌关联交易,但没有人能指出他到底违反了哪条规则。”香港一家持续关注汉能薄膜股价的机构人士对《中国企业家》记者说。
今年1月,英国《金融时报》撰文质疑汉能集团崛起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不同寻常的做法”,上市公司汉能薄膜的关联交易是遭到质疑的焦点。
《金融时报》在查阅汉能薄膜公布的财报后指出,自2010年以来,汉能薄膜合计实现148亿港元(约合19亿美元)营收,但“几乎全部为向母公司汉能集团销售设备所得”,李河君通过汉能集团持有汉能薄膜73%股权。
此后,《金融时报》陆续发文,称梳理分析汉能薄膜过去1.4亿次单笔交易后发现,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香港股市几乎每个交易日的下午3点50分,都是汉能薄膜“财富暴涨的黄金时刻”,并质疑其股价波动背后存在操纵嫌疑。
但针对《金融时报》提出的诸多疑问,汉能集团对外发表了一纸声明:作为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东,我集团没有进行任何所谓“托市”或者拉高股价操作。并将股价波动原因归因为中国政府连续出台利好环保和新能源的政策,以及“沪港通”带来的南下资金等。
但对于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汉能薄膜首席执行官代明芳在一次访谈时也承认,“我们目前的客户是我们的主要股东,正是这一点让其他人产生了怀疑。”
颇具意味的是,即便汉能集团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诸多关联交易,但这仍不足以构成其违反任何法律法规的理由。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根据港交所的《上市规则》,关联交易并不是不能做,在披露、公平、董事会通过原则下是可以的,此外,虽然各大交易所都要求上市公司发行的公众股份不低于25%,但如果是大市值股票,是允许低于25%的公众股的。”一名曾供职于美林证券的金融人士对《中国企业家》记者说。
事实上,对于李河君在汉能薄膜持有的股权比例究竟几何?这似乎是汉能薄膜的另一个谜团。来自港交所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李河君在汉能薄膜的持股比例为80.75%,持股数约336亿股。此前,《金融时报》的报道中曾指出,李河君持股比例为73%。
颇具意味的是,多名汉能集团内部人士及接近汉能薄膜的人士接受《中国企业家》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李河君对汉能薄膜的实际控制力肯定超过了80%,”而这也正是多年来机构试图做空汉能而始终未能如愿的真实原因。
“绝大部分票都控制在李河君与他的嫡系手里,怎么做空?”一名汉能集团内部人士说。
汉能集团内部人士透露,李河君至少还通过关联公司控制了汉能薄膜10%左右的公众股,这也意味着,李河君对汉能薄膜的实际持股比例接近了90%。
针对上述信息,《中国企业家》未能获得汉能集团的官方回复,也未获得关联公司的相关细节。
资本市场高超的腾挪技术还仅仅是李河君运作汉能集团这盘大棋的其中一环,除此以外,在资产板块的布局上,李河君也同样如鱼得水。
目前,汉能集团旗下共设有九大集团,分别为:汉能发电集团、汉能新材料产业集团、汉能高科技能源产业集团、汉能
光伏产业集团、汉能国际
光伏发电集团、汉能光伏发电集团、汉能光伏建设集团、汉能减排与服务集团和一个全球研发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上市公司,汉能薄膜仅仅是汉能集团太阳能业务板块中的一个分支,其在全国兴建的其它光伏电站项目资产则并不属于上市公司,而由汉能集团直接投资。由此,李河君也为汉能集团太阳能板块的业务搭建了一个闭环,却唯独留下了一个上市公司作为窗口,向外界展示其高额的利润以及漂亮的财报。
“汉能集团不停向汉能薄膜发出订单,汉能薄膜的产品再卖给了汉能集团直接投资的电站,电站不属于上市公司,不需要披露任何信息,所以,你很难通过正常的渠道去核算汉能实际的收益。”香港机构人士说。
汉能集团内部人士也证实了这一说法,汉能集团除将国内9大生产基地注入了上市公司外,光伏电站的管理和运营皆由另一个发电集团负责,对于发电集团的实际经营情况外界鲜有所知。
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汉能薄膜首席执行官代明芳也拒绝透露母公司汉能集团旗下共有多少太阳能电站,以及这些电站的经营利润。
汉能对维持高股价非常看重,与之配套的另一步连环棋,则可能是通过其控制的投资公司在一级市场进行新资本运作,以股权质押融资。
然而,谙熟香港资本市场规则的金融人士却透露,香港绝大多数券商都不接受汉能薄膜的股权质押融资,“个别接受的估值也低于3折。”
汉能集团官方也并未对此消息做出正面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