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须警惕大上、快上的问题,要以长远的视角推进行业健康发展。
日前落地的国家首个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让氢能产业热度再次高企。受政策影响,氢能概念板块一度掀起涨停潮,恒光股份、京城股份等十余股涨停,风电、储能等新能源产业链集体大涨。
此外,据统计,迄今已有北京、上海、山东、湖北等超30个省市发布涉及氢能的规划和政策,明确氢能产业发展目标、路线图或时间表。各地也在积极上马产业园、制氢等氢能项目。整个氢能产业的火热程度一时无两。
从发展实践来看,行业同时也呈现一些需引起注意的问题,比如出现一哄而上、盲目跟风的势头,这会带来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不利影响。当前氢能产业正在从政策支持向与市场相结合迈进,在这一关键阶段,须警惕大上、快上的问题,要以长远的视角推进行业健康发展。
利好纷至,氢能产业热浪四起
2022年的春天对氢能产业来说格外热闹,市场期待已久的氢能“顶层设计”正式出炉。国家发改委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首次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消息为氢能产业的大热再添一把柴。受利好政策影响,A股氢能板块走强。
事实上,在这之前,整个氢能产业的热度就已经在持续走高。
政策层面,仅2021年,国家出台的氢能相关政策就达到约30余项,数量远超往年。发文机关包括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住建部、能源局等十多个国家主管部门,政策内容涉及氢能技术研究、氢能制储运(输)用、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以及氢能工业多元利用等多个氢能细分领域,也涉及到财政资金支持(研发经费支持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奖励)、税率优惠等方面内容,无论是政策覆盖面还是内容复杂程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项目方面,2021年氢能产业相关项目投资金额就有上千亿元,同比增幅明显。在地理位置上,内蒙古、山西、河北等煤炭、炼钢大省成为产业投资最多地区;在产业链分布上,制氢、燃料电池、氢能装备齐头并进。
加氢站建设方面,各地表现也比较活跃。据高工产研氢电研究所(GGII)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国内共建成加氢站207座,其中2021年加氢站新增数量达到100座,同比增长超过120%。
结合各地方政府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规划及发展现状,GGII预计到2025年,国内加氢站保有量达到1000座确定性较强,其中2025年新建成数量预计达到280座左右;2022-2025年中国加氢站建设投资累总规模将超过125亿元。
氢能产业的火热程度说非同一般。作为能源革命的重要探索方向,氢能产业正腾势而起。
理性看待,氢能拐点尚未到来
尽管各地对发展氢能的态度较为火热,但是目前市场仍不乏较为理性的声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研究员景春梅表示:“30多个地市发布氢能源规划,各地出现很多氢能产业园,有遍地开花的倾向,而且规划的氢能产业规模达到上万亿元,产业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的风险日益增加。”
现阶段各地投资氢能有一哄而上之势。从长远来看,氢能产业发展要警惕氢源不绿、场景单一、重复投资三大倾向。
其中“氢源不绿”是指,大规模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将导致氢需求快速增长,面对当前高昂的“绿氢”成本,须谨防市场倒向成本更低的化石能源制氢;“场景单一”是指在当前已发布氢能产业政策的省市中,几乎都将发展重点聚焦在交通领域,这会让一些真正脱碳困难的领域进展缓慢,要有序推进氢能多元化应用;“重复投资”是指在氢能产业发展热潮下,一些地方政府头脑发热,忽视地方实际和产业规律,跟风上马氢能项目,建议推动地方结合自身基础条件理性布局氢能产业,严禁以建设氢能项目名义“跑马圈地”。
事实上,氢能圈内外人士面对当前高景气的态度都应该保持一份冷静。氢能拥有广阔的前景是一方面,但就目前而言,产业拐点未至,在发展上仍面临几大掣肘:
氢能产业链上,目前国内关键技术及基础设施等还存在瓶颈;储运技术对氢能产业发展的制约问题还较为突出;加氢站数量还偏少,基础设施有待加速补齐。
终端应用上,我国锂电池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已经走过“0到1”阶段,纯电动车越来越被大众接受,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相比之下,氢燃料汽车由于各方面有待加强,短期内无法与电动车形成竞争。截至2021年底,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才10000辆左右,整体处于市场培育的初期阶段。
企业层面,多数氢能产业链企业处于亏损或未盈利状态。
“打破这些卡点是需要通过时间的积累的,预计2025年左右国内氢能产业会迎来发展的拐点。现在与其盲目的兴奋或一窝蜂的投入,沉下心来打基础、练内功更重要。”多位产业分析人士如是表示。
原标题:警惕氢能热下的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