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氢能产业发展战略的确定和明晰,目前来看,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推广和普及化已按下快进键。笔者觉得,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推广速度有可能快于商用车,消费主导的历史节点有可能先于商用车来临。原因有二:其一,乘用车是绝对的市场主力产品,对于大型汽车集团的减碳任务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品牌能否在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细分市场上先声夺人至关重要;其二,动力电池原材料迅猛的涨价势头还会持续,完全靠动力电池驱动的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可持续性受到影响。所以,笔者相信,一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推广竞赛已在中国品牌乘用车企业之间全面展开,后续会有越来越多的乘用车企业发布其研发成果、推广进展和量产时间表。
最近,长安和东风就带了个好头。4月21日,长安、东风相继发布了各自的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最新研发成果。其中,长安发布了C385氢燃料电池轿车的有关情况。其燃料电池系统是与英国团队一起研发的,据说有超高的发电效率和超长的电堆寿命两项关键技术“双超”优势。那么,其超高发电效率是多少呢?据说每公斤氢气可以发电20.5度。超长寿命是多少小时呢?遗憾的是,并未见诸媒体。笔者认为,如果能够超过两万个小时,就了不起了;如果还能满足出租车的更新条件,就更了不起了。
根据发布的信息,C385氢燃料电池轿车3分钟即可加满氢气,续驶里程在700公里以上,每百公里的氢气消耗量是0.65公斤。按照目前北京市氢气补贴后的售价每公斤30元来计算,C385氢燃料电池轿车的百公里能源费用只有两毛钱,远胜于传统汽油车,与靠电池驱动的纯电动车相等。如此低廉的使用成本,无疑会大大增强其市场吸引力。有消息说,C385预计最晚8月就会开始批量生产和上市销售。如果能够真正地走向普通家庭,而不是完全为示范推广而定制,那么,长安C385的批量生产和批量销售将是首款正式商业化的中国品牌氢燃料电池轿车,在行业里具有开启历史新篇的里程碑意义。
4月26日,《湖北日报》报道了东风汽车公司研发的国内首款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东风氢舟H2·e的最新进展。据报道,近3年,东风公司自主研发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50千瓦和80千瓦两种氢燃料电池系统,以及70千瓦和120千瓦电堆。氢舟H2·e在零下30℃的环境下能够快速启动;加氢3分钟,续驶里程能达到500公里,氢气利用率为95%,百公里耗氢量仅为0.751公斤。重要的是,在氢燃料电池系统集成与控制、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等核心零部件上,东风公司实现了技术的自主可控。照此看来,东风公司的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距离量产的日子也不远了。
车辆准备好了,氢气价格也不错。那么,加氢方便吗?近来,资本市场看中了一项技术,产业界也在积极投资。这项技术就是去年年底中科院发布的甲醇重整制氢,即车载甲醇经过加热分解、变压吸附等过程而产生氢气。这样就绕开了氢气压缩、液化储存、成本高昂等令人头疼的老大难问题。催化剂是这项技术的核心,中科院的新型催化剂可获得纯度高于99.99%的氢气,高于其他催化剂的70%~87%。另外,该新型催化剂的机械强度是其他催化剂的4倍,完全能够适应车辆的高速震动工况,不像其他催化剂那样容易碎裂。
甲醇在常温下是液体,无需用低温高压工艺来存储,运用起来更加安全可靠,中科院的新型催化剂可让车上的甲醇即时产出氢气,即产即用。现有的加油站只需花费加氢站建设资金1/100的改造费用,即可给氢燃料电池车辆补注能源。由此可见,中科院的新型甲醇重整制氢技术具有非常突出的高安全性、低成本、储运简单的优势,有望成为车用氢气的主流技术路线并得到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
当然,随着社会各界研发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国家氢气传输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未来究竟哪种来源的氢气价格更具竞争优势、加注更为方便,还有待市场来回答。例如,有消息说,中石化计划在“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1000座加氢站。如果这些加氢站都布设在目前国家确定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推广城市,肯定会大大提高加注方便性。目前,我国累计建成的加氢站接近270座,且大多数“门前冷落鞍马稀”,这样的局面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改变。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售价能否为大众所接受。铂质催化剂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现在大约是每千瓦5000~6000元,如此高的系统价格肯定无法让整车价格降至平民消费水平线。据说长安的C385用的是铂催化剂,从这一点来看,C385氢燃料电池版整车的售价低不了,现阶段可能难以进入寻常百姓家。
业界渴望着价格低、高效率、去铂化的催化剂。据《科技日报》4月26日报道,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开发出一种只由铁、碳和氮构成的催化剂。可想而知,它的制造成本将大大降低,或许已有中国品牌车企开始按图索骥了。
原标题:燃料电池乘用车有望先被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