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上海企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平台获悉,蔚来汽车计划投资2.185亿元在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新建研发项目,包括从事锂离子电芯和电池包研发的31个研发实验室,以及1条锂离子电芯试制线和1条电池包pack线,并明确项目试制线的建设将为可能的规模化生产做好前期探索,试制样品用于后续深度开发。这或将是蔚来汽车自造电池的开始。
作为电动汽车成本占比最高的部分,电池已成为各车企关注的焦点。随着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不少车企出于控制成本、保障电池供应等因素考量,纷纷选择自建或联合动力电池企业建设电池工厂。
切入电池领域
除蔚来汽车外,不少车企纷纷选择下场自研、自产电池。今年3月,大众汽车宣布将投资超过70亿欧元在西班牙建电池工厂。其实,早在去年,大众汽车就宣布研发磷酸铁锂、三元锂、高锰和固态四种类型的电池,并表示到2030年前在欧洲建立6个动力电池工厂,每个工厂的年产能将会达40吉瓦时。
在今年一季度的财报会议上,特斯拉CEO马斯克称交付了首批搭载自产4680电池的电动车,这是重要的里程碑。预计今年其得州工厂将能够同时生产4680结构电池包、2170非结构电池包的ModelY,柏林工厂也将实现2170和4680共线生产。马斯克还表示,特斯拉得州工厂未来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池工厂,预计到今年底,公司4680电池产能就将达到每年100吉瓦时,可满足130万辆电动汽车使用。
在我国,广汽埃安自研动力电池试制线于今年3月打桩开建,项目总投资3.36亿元,预计年底建成,初期先建设一条中等规模生产线,后期启动量产线建设。未来广汽埃安30%的高端电池将自研自产,而70%的中低端电池则由外部电池企业代工。北京奔驰也于近日发布消息称,国产新一代梅赛德斯-奔驰电池在北京奔驰电池工厂正式下线,新一代电池将搭载在即将投产的国产全新EQE上。
除上述企业外,宝马、现代、长城、吉利、小鹏、理想、长城、一汽、东风等也都也在积极通过自研、自建、合建、入股等方式切入动力电池领域。
避免受制于人
在业内人士看来,车企下场自造电池是为了避免在此轮竞赛中受制于人。同时,降低成本、保障终端供应。德国汽车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30年前,电池产量将无法满足厂商需求;预计2022年至2029年间,全球将有逾1870万辆电动汽车缺少电池。
据了解,早前由于电池供应问题,小鹏部分车型曾出现延期交付的情况,进而导致用户维权。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近日在财报电话会上称,公司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引入更多的电池合作伙伴,期望解决由于缺乏电池而导致的产能不足。
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者曹广平看来,行业内有共识——“电池是电动化瓶颈”,现在车企普遍认识到了电池供应才是瓶颈。“从技术攻关上看,车辆电动化过程中电池技术必须与整车技术深度绑定,比如从直接大模组电池包向电池底盘一体化、电池车身一体化等方向发展,电池开发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零部件开发问题,而是整车开发的一大核心任务。”
“另外,从电池供应方面看,就国内供应情况来说,一般车企首先要看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但比亚迪本身也是车辆产品的竞企,宁德时代又一家独大,所以电池外采既要保证应对疫情等特殊情况,还要建立双渠道供应。”曹广平进一步指出,“但增加其他渠道不如自己再建一个电池厂,内供和外采配合,渠道更保险,也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
重塑传统体系
不过,车企想自研电池,仅靠自身摸索,不仅难度大,而且周期长。业内有观点认为,只有如大众、丰田、宝马、福特这类拥有百年技术底蕴与资金实力的“大厂”,才有底气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赛道上,赌得起“自研电池”这条路线。
对于新进者而言,要想快速、高效、低成本补足电池环节短板,必须导入更为前沿且高效的跨越式技术来实现追赶。“目前电池自身的技术还不稳定,下一代甚至几代电池技术呼之欲出。因此我认为电池产业事实上仍有后来居上的机会。”曹广平指出。
另有观点认为,车企与电池企业合造电池,能实现共赢。“产业链上下游的融合正在走向新的阶段。”光大证券此前在研报中表示,传统的供应商-客户体系正在被打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融合发展将愈发深入,从订单层面的绑定,到技术层面的绑定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锂电池属于非标准化的电化学产品,与汽车钢板等基础原材料不同,并非每个企业造出来的锂电池都一样。锂电池是技术快速推进的产品,整车企业未来必然会延伸到电池领域。”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
原标题:全球车企争相“自产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