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运是发展氢能源的瓶颈问题,我们的目标便是寻找到更加高容量高性能的材料,实现固体化学储氢的工程化应用、规模化制造,助推氢能源的快速发展。”常年专注氢能源技术领域,胡建江认为氢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希望为氢能源在中国的崛起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胡建江,烟台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博士、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MPIP)博士后,曾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研究员、淡马锡高分子功能薄膜实验室负责人、德国卡鲁理工大学纳米技术研究所(KIT-INT)研究员、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国防重点实验室主任。
胡建江与烟台结缘要追溯到2019年,当时作为能源领域国内顶尖专家的胡建江到烟台开发区参加了一场“专家联谊会”活动,在此过程中他了解到烟台大学师资力量强,承载了北大清华自强不息的学风,是科研治学的好地方,并且烟台在能源产业方面有着扎实的基础,学术氛围浓厚,人才引进政策优渥,加之烟台宜人的自然环境深得胡建江的青睐。“一见倾心”,胡建江自此便结下了与烟台的不解之缘。
“我的研究领域是氢能源技术,山东省也出台了氢能源发展规划,作为新旧动能转化的重要内容。目前我们的研发正在稳步推进,团队也在不断壮大。”来烟后在烟台大学给予的各项政策支持下,胡建江迅速展开科研工作。宽松灵活的科研环境、浓郁厚重的学术氛围让胡建江在氢能源领域大展身手。
与传统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相比,氢能清洁高效、来源丰富,是一直被看好的清洁能源。2022年国家印发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首次明确了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氢能源在中国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更加快速的轨道。
氢是元素周期表第一位元素,非常轻,所以氢气的高效安全储运是氢能源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目前国际、国内对于氢的储运办法多为高压储氢,但是存在着安全性能低、储存成本高、效率低等弊端。胡建江正在研发的固体化学储氢,便是突破这一瓶颈的“秘密武器”。
固体化学储氢是通过合适的金属及合金材料,把氢吸进去,可以实现氢在常温常压下的长期储存。“固体化学储氢的高体积储氢密度、低工作压力和循环使用等特点,成为解决氢气储运难题的有效途径,为氢能产业化创造前提条件。”胡建江介绍道。
在黑暗中摸索,向更高处进发,多年的潜心研究,换来了科研的硕果累累。胡建江承担过与瑞士“移动储氢功能材料(FuncHy)”项目、“中德合作可持续性能源开发(GCSFP)”项目及欧盟“燃料电池连接的固态氢气储罐(SSH2S)等欧洲储氢研究,国际上首次采用氨基金属—金属合金二元供氢体系,成功完成与1kW高温质子膜燃料电池(PEMFC)的对接,在氨基金属类和复合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21年,胡建江带领团队申请了在实验室制备公斤级的储氢材料、催化剂两项专利。
科研宛如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胡建江依旧抱着恒心和意志奔跑在路上。目前,胡建江正致力于寻找更加低成本、高性能的储氢材料,达成工程化应用、规模化制造,最终实现产业化,突破氢能源发展瓶颈,助力氢能在发电、供热、建筑、交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让氢能的发展带来更多的蓝天白云。
原标题:胡建江:专研固体化学储氢 破解氢能源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