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中,表示要以临港新片区为突破点加快打造氢能产业发展高地。国际氢能委员会预计,到2030年,全球氢能领域投资总额将达到5000亿美元,到2050年,全球氢能产业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达到18%。华宝证券建议,从氢能产业链上游、中游及下游多个重点环节进行投资布局。
氢能是一种能源载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通过电解水或光解水制氢,氢能燃烧后继续转化为水,这一循环过程是未来清洁能源的发展走向,氢能不仅来源广,同时也具备清洁、高效的优势。
具体来看,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7月28日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要求按照市委部署,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推动临港新片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议原则同意《关于支持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并指出,上海是氢能发展的先行者,要以临港新片区为突破点,加快打造氢能产业发展高地。要发挥国家战略优势,深化集成创新,推动更多制度、技术、产业、应用场景在临港集聚发展,以点带面带动全市氢能产业发展。要发挥科创中心优势,加强技术攻关,争取在氢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材料和零部件技术研发上取得更多成果。
此前,国内氢能产业发展方面有密集的的政策出台:
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氢能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清洁能源制氢及氢能储运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
6月20日,《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印发。《规划》提出,到2025年,产业创新能力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制储输用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工艺水平大幅提升,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建成3-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在交通领域带动二氧化碳减排5-10万吨/年。
7月27日下午,珠海市发展和改革局官网消息,《珠海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5年)》及相关实施方案在7月19日印发,规划内容覆盖近期、中期、远期的发展目标。近期(2022年至2025年)发展目标为,珠海市初步形成氢能产业链条,合理布局氢能产业发展,实现氢能供给能力达3万吨/年,形成逐步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氢能供应基地,建成加氢站(包括综合能源站/改扩建站)不低于15座,到2025年氢能产业总产值预计达100亿元等。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全球约有500个氢能项目,其中在建绿氢项目约120个,全球规划中的吉瓦级绿氢项目装机规模合计达144.1吉瓦。同时,电解制氢设备运营规模提升,据统计,2021年全球低碳制氢产能达55万吨/年,新增电解制氢设备运营规模468兆瓦。
目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氢能发展战略,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氢能已成为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国际氢能委员会预计,到2030年,全球氢能领域投资总额将达到5000亿美元,到2050年,全球氢能产业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达到18%。世界能源理事会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全球终端能源消费量中的占比可高达25%。
与此同时,近一年来,雪佛龙、道达尔、BP等国际能源巨头多倾向将化石能源制氢和副产氢配备碳捕获、封存及利用技术(CCUS)作为向绿氢阶段过渡的主要制氢技术,并不断加大对绿氢项目的投资。
华宝证券建议从氢能产业链重点环节进行投资布局:在产业链上游,可再生能源制氢、尤其是PEM制氢空间大,也是各地规划和企业发展的重点发展内容;在中游储运环节关注储氢瓶、长管运输环节;在下游应用层面关注具备核心技术能力的燃料电池电堆以及零部件、关键材料环节。
中泰证券研报指出,氢能是21世纪的理想能源,被标榜为21世纪的理想能源,被多个国家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也将成为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根据《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到2050年氢能在我国能源体系占比中将提升至10%,产业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以上,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国内制氢拥有产业基础,政策支持不断,行业或将进入发展快车道。
原标题:上海加快打造氢能产业发展高地 “氢”时代正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