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执行“58号文”
不会引发多晶硅进口波动
最终,由于“58号文”执行前的突击审批,不仅致使政策失去了其应有效力,还反向促使原本被执行相对较高税率的美国多晶硅企业,基本全量落实了新一年的销售计划。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突击审批的加工贸易订单已基本履约完毕,来自中国有色协会硅业分会根据海关最新数据统计显示,虽然2015年7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量仍然高达9664吨,但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的多晶硅减少至4036吨,占当月总进口量的41.8%,环比减少了47.3%;自美国进口量则创历史新低至569吨,环比大幅下降74.2%。其中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量为331吨,环比大幅减少84.9%,占当月自美国进口总量的58.3%,相比1月份-7月份累计加工贸易占比93.7%尚低35.4个百分点。
这其中的原因并不难理解,上述企业人士向记者介绍,“一般来说,加工贸易进口的履行期最长为一年。也就是说,抢在‘58号文’执行前突击申请、批准的订单,最晚到2015年8月份就必须履行完毕了。因此,我们才会看到海关数据发生的变化:例如自美国进口多晶硅的总量以及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量锐减”。
细究今年7月份我国进口海外多晶硅的构成,中国有色协会硅业分会分析认为,首先,当月从韩国进口量仍高达4399吨;其二,通过从我国台湾转口规避“双反”征税的进口量占比重新凸显,7月份从台湾转口的多晶硅量为966吨,环比大幅增加40.6%,占总进口量的10%,超越美国成为我国第三大进口地区,因此通过转口台湾规避征税也是导致多晶硅进口量维持高位的又一重要因素;第三,来自马来西亚、挪威、沙特阿拉伯、日本等市场的多晶硅产能逐渐释放,7月份从这些地区进口多晶硅量达到1196吨,占总进口量的12.4%,这同样导致进口量难以大幅下降。
也就是说,“58号文”的实施以及从今年8月份起真正发挥效力,实质影响的仅有来自美国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进口。“我国最主要的太阳能级多晶硅出口国主要是美国、韩国、德国,没有了加工贸易,美国多晶硅要缴纳53.3%-57%反倾销税,而韩国所需缴纳的反倾销税虽然也高达2.4%-48.7%,但占到韩国向中国出口多晶硅总量90%的OCI公司的相应税率仅为2.4%;此外,德国瓦克也早在此前便与我国达成了多晶硅出口的‘价格承诺’”。
总而言之,在“58号文”于今年8月份正式发挥效力起,虽然其会有效遏制美国企业的倾销,却并不会造成进口多晶硅总量的大幅减少。而在进口之外,即便生存状况欠佳,今年上半年,我国多晶硅企业仍然完成了7万吨多晶硅产量。
价格方面,业界预测,目前国内已经进入下半年旺季,
光伏硅产业链各环节产品需求显著提升。近期多晶硅价格有触底上涨空间,但空间将十分有限。尽管8月31日“58号文”落地前后多晶硅进口量必将较之前减少,但由于之前累积的高通路库存以及国内多晶硅厂产量提升,预期下半年多晶硅通路库存的下降将十分缓慢,供大于求现状仍将持续。硅片及电池环节未来仍有涨价空间,主要受益于需求转暖。
有色协会硅业分会认为,在产品质量上,虽然国内多晶硅企业主要是为了满足光伏产业的需求,但是产品质量很多已经达到半导体级别(半导体级较太阳能级的纯度要求更高)。同时,我国一线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已完全达到了国家对于半导体级硅料的标准与定义,因此,封堵进口多晶硅不会使光伏企业受限于对多晶硅产品品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