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扩张后沉疴难愈
“根本上说,天威、英利都"死"于硅料。”一位业内人士对上证报记者说。
资料显示,天威参股了两家硅料厂,还控股了两家硅料厂。英利旗下有多晶硅项目六九硅业,2011年因多晶硅价格腰斩巨亏22.75亿,2012年停产。因盲目扩张带来严重亏损,是自身策略和管理出了问题。
今年4月,英利集团将六九硅业闲置的土地以5.88亿卖给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土地储备中心用于还债。
一位在天威、英利都工作过三年的业内人士告诉上证报记者,天威的问题一是扩张太快。公司2008年最早介入硅料业务时市场非常好,多晶硅最高可卖到300-400美元/公斤,但后来金融危机爆发,多晶硅价格一路下滑,跌至20多美元/公斤,加上资本密集型行业先期投入成本大,而天威引进技术不如国外先进因而成本更高,导致企业积重难返。
另一问题是业务过于分散,包括在双流、扬州多地投入多晶硅全产业链,后又进入薄膜板块,也耗费了大量管理和资金。
英利的六九硅业也有类似问题。在上述人士看来,英利“资金压力大,集团中期战略太多,难以快速见效。债务又都是短期债,积压在一起,利息很高,越滚越多,其公开财报的负债率是99%,事实上可能已高达200%。”
不过,他认为,作为英利创始人的苗连生本人有很强的执行力,其扎实的基础、人员、体量规模使其不会被当地政府轻易放弃,只是“缓过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与尚德当时内忧外患的局面有所不同,英利的问题主要来自以往过于激进的扩张和销售策略带来的债务负担,其研发水平和产品参数并不落后其组件企业,只要能解决债务问题,公司仍有可能涅槃重生。”上述人士说。
“很多破产的企业都是盲目扩张太厉害,有些骨干企业欠政府一千多亿,现在仍没有还清。这些企业发展不符合市场规律,应该破产和淘汰,优胜劣汰是市场机制。”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接受采访时对上证报记者如是说。
在他看来,尚德破产以及赛维、天威、英利出现的问题,都可归咎于不尊重市场规律。过去,政府从政策层面支持这些企业,没有很好地管理和引导,行业经历了前几年自由无序发展、盲目扩张,结果导致全面亏损,既交了学费,又得了教训。
“而现在政府已经释放了信号,鼓励通过竞争手段降低
光伏发电成本,提高制造业准入门槛,提出"领跑者"计划,制定
光伏平价上网目标,补贴下调也是早晚的事。”孟宪淦表示,光伏制造业属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前景仍然非常好。企业发展应靠自己的力量,不要过分依赖政府支持,绑架政府。市场竞争靠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推动产业进步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