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调回到2005年。
彼时,
光伏行业早已涌现出了创业大潮。这一年,彭小峰在江西省新余市开始浇筑属于自己的光伏帝国;施正荣的无锡尚德则已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此后,二人更是先后成为中国新能源的首富,而朱共山此时对光伏行业的了解知之甚少。
但在这一年,一个进入光伏领域的机会来临。
当时,在江苏电力集团的牵头下,计划在连云港建一座多晶硅厂,晶龙集团、江苏林洋及江苏电力集团所属苏源集团是主要股东。
熟知此事的人士称,当年它们之所以想做这个项目是各有打算的。当时生产光伏产品的多晶硅原料主要靠进口,晶龙和江苏林洋是下游电池片的生产商,寄望于该项目解决上游硅料来源;而由于多晶硅厂用电量大,苏源集团则能够解决电力供给问题。
不过,该项目进展并不顺利,股东方亦想退出。于是,江苏电力有关负责人找到了在江苏电力行业内已风生水起的朱共山,询问是否有意愿接手这个项目。
“协鑫是建电厂起家的,做电力工程大项目的能力在江苏省内是比较出名的,老朱快速推动太仓港两百多万千瓦机组的大项目建设让电力公司认识了协鑫。”上述人士说。
这个机会让朱共山和协鑫开始了解光伏这个新兴崛起的行业。但对于进入这个行业产业链的哪一端,朱共山经过了仔细的思考。
当时,光伏产业链的下游电池片和组件领域的竞争已十分激烈。尚德、赛维、英利、天合、阿特斯等国内著名的光伏企业均早已布局,甚至不少企业已经发展多年。相对于下游扎堆,上游多晶硅领域内则国内企业涉入者寥寥,原料绝大部分依赖于进口。
在此背景下,朱共山认为如果要想进军光伏行业,多晶硅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口。
“老板他早年做电气设备时领教过西门子、ABB这样的国际巨头,电池组件这种家门口的书生都能玩的东西他肯定没兴趣,他注意到原料这一端只有德国的瓦克,美国的道化学这些巨头。”吕锦标说,“我进协鑫跟他十多年,不管平时如何夸口,但他在行动上总体很谨慎,属于不熟不做,能力和资源准备不足时他不会动的,”“这一次他坚持要碰个硬。”
与发电相比,光伏电池组件制造就是
光伏发电设备,目前光伏发电是晶体硅光伏为主导,多晶硅就是最基础的原料,多晶硅属于高新技术材料行业,其所用的其实是化工提纯的工艺,十分庞大复杂的系统化生产。
因此,当朱共山提出要做多晶硅时,协鑫内部不少人提出了反对意见。最终,朱共山力排众议,选择接手上述项目。
但当协鑫接手时,朱共山把这个只有小小的1500吨项目扩大到万吨规划,并着手重新申报审批。另一个决定则是把多晶硅项目从连云港转至徐州开发区。
“公司对这里的投资环境比较熟,十多年前就在这做电厂,这地方无论是交通,还是人才教育资源方面都不错。另外,在江苏省内,徐州是电力供给最多的地方,50%的发电外送到苏南。”吕锦标说。在徐州,协鑫拥有6个环保电力项目。
2006年3月,中能硅业成立,大股东分别是国泰和北京中能,共占65%的股份,而国泰和北京中能的股权拥有者均是朱共山。
为了建好多晶硅项目,协鑫聘请国内最好的工程设计单位化工部第六设计院进行设计,然后用高薪聘用来自中石油、中石化、扬子石化等国有石化企业以及半导体行业人才,也在多晶硅产业聚集的美国成立研发中心,聘请当地从事多晶硅生产和技术开发的三十多位研究人才。
三个月后,第一条产能为1500吨多晶硅生产线开工建设,并于2007年9月生产出第一批多晶硅,这个规模当时也属国内最大。值得注意的是,中能第一条生产线从开工到投产仅花了一年零三个月,亦创造了纪录。
“像这样的项目,国外有五六十年多晶硅经验的大佬一般都要三年,国内那几年同时上马的项目也要折腾三年。”吕锦标说。
逆势超车
在徐州开发区,中能的工厂占地两千亩。本刊记者9月16日在现场看到,整个厂区管道密布,现场零零星星看不到几个工人。中能硅业的工作人员戏谑地说,这其实就是一座化工厂,“比我的老单位扬子石化要庞大复杂,要现代化。”
中能多晶硅的生产流程分为精馏、还原、尾气回收、氯氢化四个工序。厂区内高达几十米的精馏塔在夜间的光亮会照射到整个工厂,十分壮观。
自协鑫2006年杀入多晶硅行业后,市场上多晶硅的价格一路上扬。2007年,多晶硅的价格突破300美元/公斤,毛利率高达70%。
超高的毛利率让协鑫尝到了甜头。2007年8月,又按照万吨规划在中能的工厂内增加一条1500吨的生产线,产能扩大一倍。
让人没想到的是,多晶硅价格在2008年继续疯狂,一度高达400美元/公斤。超高价格也让协鑫挣得盆满钵满,当年中能的税后利润就达25亿元。
对此,不少人认为朱共山运气好,赶上了好时候。但吕锦标却不这么看。在他看来,协鑫成功的关键在于执行力,在于一个专业团队。“朱董他比谁都拼,他也是工科男,谈到技术两眼放光,跟技术专家称兄道弟。那段时间他要么在现场工地,要么在国际技术交流会跑。”吕锦标说。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赛维LDK的多晶硅项目。赛维原本计划投资120亿元修建一个1.5万吨的硅料厂。根据时间表,该计划首期将在2008年底前建成投产,即形成6000吨太阳能级硅料生产能力;2009年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形成1.5万吨产能。
上述业内人士称,赛维LDK的硅料厂启动时间应该更早,但是由于工期拉的太长所以错过了多晶硅的黄金期。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多晶硅价格开始断崖式下跌,从数百美元跌至数十美元。多晶硅豪赌失败也被认为是赛维LDK从此一蹶不振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协鑫也在多晶硅暴跌中遭遇了冲击。协鑫原本筹划中能硅业2008年赴美上市,但由于受金融危机波及,价值被严重低估,不得不终止上市计划。
不过,当不少多晶硅企业陷入停产或缩减业务时,协鑫却凭借着自己前两年积累的现金流继续扩大产能。中能硅业的三期项目随之上马。
朱战军便是三期基建项目的副总指挥。在来中能之前,朱战军在协鑫的电力集团供职,“进了协鑫就像进了一个专业战斗队,朱董是干实业的,这几年高速发展,建一个平台就派出一批老人,然后引进一批,培养一批。调人从来是说走就走,指哪打哪。”朱战军说。
2008年12月,中能三期项目投产,整体产能达到1.8万吨,其供货量占了当年全国多晶硅供货量的一半。
由于原本计划多晶硅资产单独赴美上市,因而在2007年10月,协鑫集团将旗下10家电厂资产整合后组建保利协鑫,成功在香港上市。但当时保利协鑫的市值仅为20多亿港元。
中能上市计划被搁置后,将多晶硅资产注入保利协鑫成为了另一个选择。于是在2009年6月,保利协鑫以263.5亿港元收购中能100%股权。当年11月,中投又以55亿港元认购保利协鑫逾31亿股新股。
至此,协鑫仅用了五年的时间走完了海外多晶硅企业Hemlock、德国瓦克等巨头走的路。2014年,保利协鑫的多晶硅产量为6.69万吨,排名全球第一。
布局硅片
如果说当年下定决心杀入多晶硅行业算是朱共山的一次豪赌的话,那将产业链往下延伸,布局硅片业则是顺理成章的产业延伸。
协鑫的硅片厂与多晶硅厂仅一墙之隔,从中能产出的多晶硅将能够直接被拉到协鑫硅材料的工厂中进行加工,做成硅片,省去了不少物流成本。
在硅片厂的厂房上,均写着“Bring Green Powerto Life”(把绿色能源带进生活),这也成为了朱共山微信的昵称。
由于出色的完成了中能硅业多晶硅三期项目,朱战军又被朱共山委以重任,负责硅片项目工厂的修建。尽管从产业链上看多晶硅与硅片业务是上下游的关系,但二者之间的区别很大,前者更像是化工业,而后者则是制造加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