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的概念实际上很早就存在,但成为热点题材还是近一年的事情,所以实际上算是崭新的主题。什么是储能?可以直接按字面意思理解,储能就是通过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存储起来,需要时再释放。市场上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储能就是“大型充电宝”。
去年以来,储能概念逐渐走向投资前线。储能概念之所以在此关口爆发,主要受到两大因素催化:一是国家提出“双碳”转型大目标,要求建设现代清洁能源体系,能源革命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二是今年以来国际地缘冲突频发,导致全球能源危机愈演愈烈,各国纷纷将能源安全的问题提升到了新高度,发展独立储能体系也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环节。
储能是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我国新能源发电主要依靠风光,自然资源具有随机性和阶段性,比如风电的起风时间和风力大小都难以把控,光电所需的阳光昼夜分布不均,因此风光发电的一大难题就是稳定性。
随着风光发电占比提升,电力系统产生峰谷调节、频率调节的需求,储能能够有效满足这些需求,与风光搭配,成为电网平稳运行的辅助工具;同时储能也能够在风光无法供电时直接起到备用电源的作用。
(图片来源:中国能建)
目前的主流储能方式有两类:一是机械储能(主要是抽水蓄能)、二是电化学储能,其余还有电磁储能等方式。在国内,抽水储能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但是抽水储能对于地理环境要求比较高。电化学储能方式应用环境更加自由,并且受益于化学电池飞速迭代,电化储能成本不断降低,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2021年7月《关于加快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自此以后,鼓励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相应地,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2021年至今,已有超过20个省市区提出新能源配储需求,配储比例要求多在10%-20%之间,配储时长要求多在2h以上,有望直接为储能创造刚性需求。
最近“北溪二号”管道无限期关停的消息带动了化工和能源的行情,在海外地缘冲突的阴影之下,能源危机的剑已然高悬,更使储能建设添了一层必要性。从俄乌冲突爆发至今,欧洲能源价格冲高后维持高位震荡,在用能成本剧增的情况下,储能的经济性逐渐显露,也催生了增量需求空间。
按照发电的单位划分,储能可以被分成大型储能和户用储能两大类,也就是“大储”和“户储”。纵观海内外,美国是最大的储能市场,欧美市场的储能产业相对成熟,大储和户储都有稳定发展;国内现在是以大储为主,尚且处于起步阶段,空间非常广阔。
今年以来市场对于储能的主要担忧是原料问题。上游碳酸锂价格高企,成本传导至储能,可能伤害储能的经济性,进而削弱装机需求。讨论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白储能的需求来源于何处,分场景来看,储能主要应用场景分别是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用户侧也就是户用储能。前面已经提到,国内储能建设目前主要是大储,因此应当主要关注发电侧和电网侧。
关于经济性,在独立储能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政策确认后,独立储能可以通过参与调峰、调频、容量租赁等方式获得收益,而在风光发电占比持续提高的背景下,国内电网侧调峰调频需求是非常饱满的,所以储能的经济性大概率还是会比较好。发电侧的需求会更加刚性,因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省市区有了强制配储要求。因此总体来看,储能的经济性大概率不会由于成本压力而大伤,需求确定性也是比较强的。据天风证券(601162)测算,预计国内和海外“发电侧+电网侧”市场将 维持中期高增长,2021-2025年国内装机量CAGR有望达93%,全球装机量CAGR有望达到104%。
储能是新能源大板块的一部分,值得挖掘产业链学习的环节非常多,许多环节都能够和光伏、风电共振。从成长周期来看,储能的成长路径也遵循比较经典的新能源风格。在从起步走向成熟的阶段,储能在补贴扶持、商业模式进化和格局优化的动态过程中高速成长;中长期来看,储能或将走上降本增效道路,拥有技术和成本优势的企业能脱颖而出。
原标题:长城基金廖瀚博:储能,新能源投资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