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188金宝搏下载app » 市场 » 正文
 
储能崛起:探索多年终迎风起之时,产业化已锚定“万亿”赛道
日期:2022-09-27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yutianyang_tsj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过去十年,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结构低碳转型进展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领域一系列重磅规划和政策密集出台,形成了推进能源革命的战略规划体系。在此背景下,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过去几年,“双碳”概念火热,储能作为配套产品,一直处在风力、光伏发电的“阴影”之下。但随着我国电力结构改变,这个被寄予厚望的产业,也正式迎来风起之时。

“大规模储能、氢能等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为推动能源发展变革提供更有力的支撑。”9月17日,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2022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致辞中提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随着国家多项政策文件发布,储能产业开始崛起,资本市场随之起舞,不少权威投资和研究机构给出了万亿的市场规模预期。如今,在能源结构变革、多重政策因素的推动下,储能产业正式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产业化探索初见成效

就像古代人将火种制作成火折子,需要照明时再拿出来吹一吹,储能也是如此。尽管场景多元且复杂,但本质上都讲述了同一件事:新能源电力“火种”的跨时空存储和流转。

将新能源电力“火种”进行存储的产业化探索,在10多年前,我国就已付诸实践。


由比克电池建设的梯次储能电站磷酸铁锂系统内部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2009年,作为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及国家电网公司联合推出的“金太阳工程”首个重点项目,同时也是国网公司建设“坚强智能电网”首批重点工程中唯一的电源项目,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落户河北省张北县。

2011年底,该项目的正式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储能技术真正进入产业化应用探索阶段。工程投运以来,截至2022年8月中旬,已累计安全运行3879天,累计发电量89亿千瓦时,且为100%清洁绿电。

风光电一体化、产业化的实践探索,也让我国新能源领域的改革更加坚定。

2014年6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提出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和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化、积极开发和消纳清洁能源成为社会共识。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中提到,我国在2020年全面启动能源革命体系布局,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化,根本扭转能源消费粗放增长方式;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不断提高发电效率,降低发电成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领域一系列重磅规划和政策密集出台,形成了推进能源革命的战略规划体系。

与此同时,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电力系统综合效率不高、源网荷等环节协调性不够、各类电源互补互济不足等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

不过,储能产业的发展,为以上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2020年8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就《关于开展“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指导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明确通过优先利用清洁能源资源、充分发挥水电和煤电调节性能、适度配置储能设施、调动需求侧灵活响应积极性,有利于发挥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优势,实现清洁电力大规模消纳,优化能源结构。


正在充电的氢能源车 图片来源:每经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储能方式包括抽水储能和新型储能、热储能、氢储能,其中,抽水储能占比最大,新型储能次之。以每GW抽水储能造价60亿元计算,按国家能源局的规划,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要新增投资5000亿元左右;按实际建设规模,2030年前将新增投资超过1万亿元。

相关数据显示,仅2022年头7个月,国内已获批复但尚未开工的抽水蓄能项目总投资额已达6176.9亿元,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建成和在建抽水蓄能项目的投资总额。

今年9月17日,在“2022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上,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提到,我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新能源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产业链,大规模储能、氢能等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为推动能源发展变革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新能源+储能”动力更足

过去几年,尽管双碳概念火热,但储能作为配套产品,一直处于风力、光伏发电的“光环”之下。但相关政策持续加码,让储能产业迎来强劲“东风”。

2021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都强调了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和大力发展储能的重要性。

2022年3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接下来的政策则更为细化。今年6月7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鼓励新型储能自主选择参与电力市场、解决独立储能电价问题,为顶层设计落地按下“加速键”。

在顶层框架之下,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储能发展的相关文件,为国内新型储能产业加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

不到1个月后,广西率先推动《通知》落地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日前发布《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工作方案》),确定了推动新型储能运用的六大任务,并提出今年底前完成市场准入等规则、规划建设并网要求、调度运行机制的建设,为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创造条件。

除了政策的“东风”,储能产业的直接驱动力,还有我国能源结构的改变。

“在全球能源供需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今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1亿千瓦。”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介绍,过去十年里,我国风光发电装机规模增长了12倍左右,装机总量占全球的38%,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清洁低碳转型持续加快。2021年,天然气、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25.5%,比2012年提高了约1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


图片来源:摄图网-401099827

在政策利好与能源结构改变的驱动下,储能发展增势迅猛,“新能源+储能”项目快速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2021年7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要达到30GW以上。截至2021年底,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仅为5.76GW。这意味着4年间有5倍以上的成长空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1%。

鉴于2025年后中国风光发电占比将继续提高,2021年下半年起,各地政府都对新建风光电项目提出了配建储能的强制性要求,配建比例为项目装机容量的10%~20%。若按各地方政府的“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末,加总后的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高达43.7GW。

受新能源强制配储的政策拉动,若各地新型储能规划的项目全部到位,按照新型储能平均每GW造价40亿元计算,四年内将新增投资约1500亿元。

万亿赛道掀起“掘金潮”


政策和能源结构转变的双重作用,直接刺激了储能产业。尤其是电池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储能市场驶上“快车道”。

各地政府也频繁推出储能相关政策。截至今年初,全国共有25个省份将发展储能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相关统计显示,2021年以来,国家与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300多项储能相关政策,产业链投资计划已经超过了1.2万亿元。

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披露的储能数据,2022年上半年,并网、投运的储能项目共66个,其中51个电化学储能项目、12个抽水蓄能项目等,项目个数同比增长37.5%。

“储能行业或已行至拐点,接下来加速增长的可能性较高。”在一位能源分析师看来,从短期来看,政策层面的影响是储能市场发展的驱动力,也是推动储能产业链进入高速发展期的主要原因,但从中长期来看,能否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还是依赖于商业化是否顺利落地以及行业究竟有多大的利润空间。

事实上,随着顶层设计日益健全,产业政策及标准、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储能行业的发展也取得了实质性进步,行业巨大的利润空间正在逐渐显现。

根据光大证券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0.45万亿元,而2030年将增长至1.3万亿元左右。广发证券则在研报中称,2021年以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如火如荼。新型储能作为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比例新能源消纳的有力支撑,其发展有望持续加速。

值得注意的是,需求旺盛、应用前景广泛的储能,也早已经成为科技巨头们争相布局的重点业务之一,其中的代表企业是宁德时代和比亚迪。

在2011年成立之初,宁德时代就布局了储能电池业务。原宁德时代二号人物黄世霖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宁德时代成立之初就定下两个业务目标,一个是动力电池,另一个是储能电池。


宁德时代换电系统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朱万平 摄(资料图)

十余年来,宁德时代不断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入股等方式布局储能赛道,如今储能系统营收也实现连年增长。根据宁德时代2021年财报,其总营收为1303.56亿元,同比增长159.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9.31亿元,同比增长185.34%。其中,储能系统业务营收为136.24亿元,同比大增601.01%,占总营收的比例为10.45%。

相比宁德时代,比亚迪则更早开始探索储能。2008年,比亚迪电力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开始重点布局储能领域。如今,其储能产品已经实现全方位覆盖。

比亚迪在2021年财报中提到,储能行业乘借新能源大发展的势头亦增速明显。在2021年,包含在储能行业的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上,比亚迪该板块的收入约164.71亿元,同比增长36.27%。

当然,掘金储能的巨头远不止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华为、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相继“大手笔”入局储能。

可以预见,储能领域的竞争也将愈发激烈。

原标题:储能崛起:探索多年终迎风起之时,产业化已锚定“万亿”赛道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 188金宝搏下载app 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118金宝app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