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188金宝搏下载app » 市场 » 正文
 
储能万亿市场锦衣之下的隐忧
日期:2022-10-19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yutianyang_tsj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曾几何时,储能还只是光伏、风电后面的小跟班,尽管有一定的出场率,但却一直被笼罩在主角们的光环之下,关注度并不高。直到今年,在中国“双碳”战略拉动、国内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博弈、全球能源价格飙升等多重刺激下,储能正式跨过了蛰伏期,发挥作用的边界与场景被不断拓宽,呈现出国内和海外市场“双开花”的局面。如今,储能已经与同属新能源产业链的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赛道并驾齐驱,从“龙套”逆袭成“主角”,并且隐隐有了扛起新能源大旗的势头。

储能的火爆与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持续出台密不可分,之前储能行业可能几年才会出台一项政策,现在一年出台几十项政策。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我国共发布储能相关的国家性政策52项,其中供给侧相关政策23项,需求侧相关政策18项,市场机制相关政策11项。全国各省份地区共发布储能相关政策437项,其中供给侧相关政策177项,需求侧相关政策156项,储能相关补贴政策51项,电力现货市场相关政策53项。目前,国内已有24个省份地区颁布了新能源配储政策,要求新能源电站通过自建或租赁的方式,按装机容量10%-20%比例配置储能设备。

据光大证券预测,2025年中国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0.45万亿元,2030年将达到1.3万亿元。值得一提的是,2030年仅仅是我国“双碳”目标里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年份,面向更加长远的2060“碳中和”目标,储能产业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储能市场的N个细分赛道


密集出台的利好政策,加上赛道前景足够广阔,储能自然而然成为行业和投资人眼中的新风口,由此衍生出来多个细分赛道。

按照储存介质和技术原理的不同,储能技术可以大致可以分为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热储能和储氢几类,物理储能和电化学储能是市场的绝对主流。当前,物理储能的主要应用形式有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其中抽水蓄能占比最大,达到86.5%,其优点是成本低、寿命长、效率高、容量大、稳定性好。电化学类储能主要应用形式有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钠硫电池、二次电池、液流电池等各类电池,其中锂离子电池占比最大,达到89.7%,其优点是技术成熟、能量密度高、循环次数多、使用寿命长。

尽管长期以来全球和中国储能的市场接近九成都是抽水蓄能的天下,但电化学储能才是现在储能赛道里的“头牌”,是资本市场里争相追捧的“新宠”。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国内并网、投运的66个储能项目中,有51个是电化学储能项目,还有12个是抽水蓄能项目。

这其中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光伏应用起量和新能源配储政策出台后,储能迎来井喷式市场需求,抽水蓄能受地理条件限制,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储能需求;二是抽水蓄能主要应用于容量储能,在功率储能方面尚有欠缺,而电化学储能则可以兼顾,并且可控性高、能量密度大、转换效率快;三是建设一个抽水蓄能电站往往投资达数十亿甚至上百亿规模,建设周期动辄5-10年,投资大且回报周期长;四是电化学储能目前市场上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供应链,相应企业可直接切入储能赛道,并且可根据需求灵活安排项目的规模大小。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电化学储能风头正旺,成长性更高,但抽水蓄能也绝非昨日黄花,未来几年的削峰填谷肯定还是以抽水蓄能为主。根据英大证券测算,抽水蓄能的度电成本约为0.23-0.34元/kWh,电化学储能的度电成本约为0.67元/kWh,抽水蓄能目前仍是性价比最高的储能方式。曾有业内人士表示,到2030年抽水蓄能的占比还会达到70%-80%,当电化学储能的锂电池成本不断下降,新技术不断成熟,新型储能规模才会逐渐超过抽水蓄能的规模。

电化学储能巷战一触即发

当前稳坐电化学储能头把交椅的锂电池储能系统由电池、储能变流器、管理系统其他设备及系统集成等核心部分组成,其中,电池组的成本占比约60%,储能变流器(PCS)占比约20%,其他成本占比约20%。提到电池组,熟悉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的读者肯定会想到两家企业——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它们又来了?没错,准确地说是它们早就来了。

2011年,宁德时代成立之初就定下了两个业务目标,一是动力电池,另一个就是储能电池。过去11年里,宁德时代不断通过成立合资公司或入股等方式布局储能赛道,现在在储能侧的营收已经相当可观。宁德时代2021年财报显示,其总营收为1303.56亿元,同比增长159.06%。其中,储能系统业务营收为136.24亿元,同比大增601.01%,在总营收中超过十分之一。

与宁德时代相比,比亚迪入局储能的时间还要更早一些。2008年,比亚迪电力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即开始重点布局储能赛道。比亚迪2021年财报显示,其储能业务借新能源发展的势头增速明显,在储能行业的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上,收入约164.71亿元,同比增长36.27%。

从生产角度来说,储能电池产线与汽车动力电池产线基本上可以通用,区别只在于储能电池对循环充放电次数要求更高,储能电池循环次数约需达到6000-8000次,汽车动力电池循环次数只需达到1000-2000次。有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行业巨头珠玉在前,其他电池企业怎能放过眼前的机会?近年来,蜂巢能源、亿纬锂能等企业也纷纷切换部分产能,已经见势跟上。

与此同时,电化学储能系统里除了储能电池外另一高占比成本——储能变流器赛道的行情也同样水涨船高。与储能电池市场类似,早期入场的也是各种专业背景的公司。因储能变流器与光伏逆变器系出同源,逆变器和电力电子器件头部企业如阳光电源、科华数据、索英电气、上能电气、南瑞继保、科陆电子等已经捷足先登,赛道上还有利用太阳能光伏、微电网和远程电力系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经验占领储能市场份额的盛弘电气、新风光、首航新能源、华自科技、智光储能、古瑞瓦特、固德威等企业。随着不同背景的企业涌入赛道,未来几年,储能变流器市场也将和储能电池市场一样,迎来惨烈的厮杀。

除了传统企业入局外,市场也迎来了不少跨界选手,其中不乏行业巨头和明星企业——美的收购了以新能源业务为主的合康新能,承担其新能源储能相关业务;永泰能源与海德股份合资成立德泰储能,经营范围包含储能技术服务、电池制造、电池销售等;杭锅股份改名“西子洁能”,与绍兴绿电能源签署了首个储能项目合同;韶能集团与大舜公司合资成立瑞储新能,主要从事风电、光伏、储能等项目投资开发。三一集团在湖南长沙成立了三一锂能,业务包括电池制造、销售、租赁、储能等;小米和华为宣布共同入股卫蓝新能源,主攻混合固液电解质锂离子电池和全固态电池研发与生产……,近期,诸如此类的新闻报道不胜枚举,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今已有22家上市企业跨界投资了储能。

万亿市场锦衣之下的隐忧


面对储能这样一个确定高增长的宽广赛道,传统电力行业、动力电池行业、光伏行业以及其他行业的玩家鱼贯而入,所有人都只顾着蒙眼狂奔,呈鱼龙混杂之势。其实,现在的储能技术与两年前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以电化学储能来说,充放电速度、电池密度、安全性等关键性的考察维度都没有发生革命性变化。

不管是投资者还是创业者,想在储能赛道上分一杯羹并不容易。从产业链结构来说,首先,行业巨头已经存在,没有任何资源的外部投资方不敢随便进场,进场了可能也赚不到钱;其次,储能赛道很香有目共睹,产业链中上下游的企业都在延伸产业链,如电子元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现在很多都盯上了储能和电池项目;再次,原本的中游制造商正在借机扩张产能,抢占市场。一时间,整个赛道十分内卷,因此在储能火爆的同时,也有投资人感叹:“储能不赚钱。”

从技术角度来看,储能的材料和核心技术还有待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曾就国内动力电池与材料企业面临的课题发表四点看法:一是材料革新,即正、负极和电介质材料如何创新;二是技术突破,即关键技术瓶颈如何突破,如何实现低碳制造;三是产能问题,即如何破解低端产能过剩与优质产能不足问题;四是成本问题,即如何面对原材料涨价,采取新的技术策略。当前,储能项目很多时候是叫好不叫座,成本是其中的一大痛点。2022年以来,储能企业普遍面临成本上涨及毛利率下滑双重压力,即使是龙头企业也不例外。2022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储能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71.41%,实现收入127.36亿元,但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36.6%骤降至6.43%,同比下滑了30个百分点。此前的新闻报道中,曾有上市公司从业人员向媒体透露称:“公司储能项目今年已有十几亿元订单在手,但是受上游资源成本影响,暂时不敢接单了。”

事实上,储能赛道不仅供给侧有原料成本问题,发电侧和电网侧还有建设成本、后续运营成本问题。据了解,国内储能产品营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售卖储能类产品、提供运维服务,企业主要通过投标方式获单;二是为发电站和电网存储多余电力、提供电力调频调峰等辅助服务,获取相应收入;三是面向用电侧,在电力峰谷差价过高的地区,利用储能产品将低价电力存储起来,再在电价高峰时向企业卖出。据相关业内人士介绍,当前发电侧、电网侧储能的招投标其实并不赚钱,甚至还有一些新能源发电站配置了储能之后,储能产品却处于零调度的状态,没有真正地融入国家电力系统。同时,安全问题也是储能赛道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系统性问题,涉及到多种因素。近十年,全球至少发生了30余起储能电站起火爆炸事故,当前,我国储能产业安全与标准体系也还处于逐渐完善阶段。由此可见,储能赛道的商业模式还有很多堵点有待疏通。

诚然,随着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理念加速推进,储能必将与光伏、风电相辅相成,成为全球能源结构调整的主力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储能现在还处于政策驱动市场的阶段,商业模式并不成熟。在很多项目中,以初始投资成本取代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是业主投资的核心考量因素。我们相信,随着行业格局的不断变化,只有那些深度融入市场运作,打磨出更加高效低成本解决方案,探索出更加成熟商业模式的企业,才能成为市场的胜者,真正的利国利民。而那些投机取巧,妄想借机浑水摸鱼的企业,终将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中,被市场无情淘汰,最终只会害人害己。

原标题:储能万亿市场锦衣之下的隐忧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中国工控网
 
[ 188金宝搏下载app 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118金宝app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