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2022年10月13日,隆基公布了今年第三季度的财报预测。
这家公司预计前三季度营收和净利创出历史最佳成绩,远远领跑同行:营收将在864亿元至874亿元之间,同比增长最高达56%;实际净利在106亿元至112亿元之间,同比最高或增48%。
解读隆基的成功密码,少不了一个词:克制。
作为单多晶竞争格局的颠覆者,隆基创始人、总裁李振国深具战略定力。在多晶疯狂“吸金”的那些年,他曾如是说:“我这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拉单晶。”
这和华为有几分相像。
2016年,任正非被媒体问及华为成功的基因和秘诀是什么,他的答案是:“华为28年坚定不移的只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我们成长起来后,坚持只做一件事,在一个方面做大。”
如今,与上一轮周期相比,光伏垂直一体化趋势有过之而无不及。亦有曾处第一梯队,但因在该战略上落后的企业遭遇困境。随着光伏应用的拓展,一体化的边界仍在扩大。
当需要构筑生态护城河时,企业跨界的安全边界和经济边界在哪里?这是这一轮周期中,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隆基的答案又是什么?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企业战略边界的划定或许不仅仅是一道商业上的选择题,也是一道哲学题。
进取是商人的本性,尚德、乐视的热血都曾感染整个商界。但创造一个有责任的企业,进而创造伟大的企业,则不可避免地需要与克制做朋友。
敢为人后,对进入而立之年的中国光伏产业及投身其中的企业,或许依然具有深刻意义。
有所不为
9月28日,隆基绿能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在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正式投产,产品应用了隆基的最新技术。
其实,比起同行,隆基一贯的作风是“保守”:从技术路线,到产品发布,从产能扩产,到垂直一体化路径,隆基鲜少妄动。
首先是技术。中国光伏三十年,技术变革贯穿始终。技术路线的选择,决定着很多企业的生死:单晶技术、金刚线切割技术、单晶PERC技术、双面发电技术……每过几年,便有几个技术新名词成为行业追赶的潮流。
但是,隆基在技术上很少跟风。自2006年以来,隆基即坚定选择单晶技术路线,至始至终未改变分毫。
在产品方面,隆基保持稳健,提供给客户的始终是最可靠、最具性价比的产品。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产业技术和规模的不断发展,光伏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竞争力的电力能源之一。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采用的硅片尺寸不统一,曾对客户的产品选择、光伏系统的安装、上下游协同等造成困扰。
在这方面,隆基并不盲从,而是从行业、客户的角度出发,选择最优的尺寸。
在这个背景下,有一个小插曲:2020年年中,隆基联合多家光伏企业发布182mm×182mm硅片标准,倡议将该尺寸作为研发下一代硅片、电池、组件产品的标准尺寸,以推动整个行业建立基于统一标准的供应链体系,实现装备制造体系和客户应用体系的标准化,推动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按兵不动的底气来自隆基一贯的作风:以价值为导向,专注于持续做好自己擅长的主营业务。
而在面对产能扩产问题时,隆基秉持着“不领先不扩产”的原则,坚持新建产能的技术必定领先于全行业,保证新建产能能够有效缩短磨合期,实现“投产即达产”。
上文提到的高效单晶电池项目,便是隆基磨一剑的成果。沉淀之后一经投产,这个应用了隆基最新技术的项目便可实现迅速达产:明年年中全部达产后可年产15吉瓦,全年产值可达300亿元,解决8000人就业。
行稳致远。现在,跳出技术、产品和产能的企业微观视角,从宏观生态来看,垂直一体化再次成为趋势。不仅如此,这次一体化的边界在继续扩大。如何构筑生态护城河?隆基的做法并不是自己“亲自上阵”,而是扶持小企业和生态发展,扶持美畅股份、连城数控等企业。
2021年3月4日晚间,隆基突然发布公告称,拟以协议转让方式现金收购森特股份27.25%股份,交易总对价16.35亿元。
收购的种子于四年前埋下。彼时,隆基决定进军BIPV。显然,既聚焦主业,又能避免走弯路,还可以快速进入一个市场的最好办法便是并购。通过投资森特,隆基可以发挥其产品研发的优势,森特则能发挥其在建筑屋面领域的资源优势,实现1+1>2。
而早在2015年,也是基于同样的逻辑,隆基扶持美畅股份、连城数控等金刚线及设备厂商,从而打破日本企业的技术垄断。2016年,隆基把单晶硅拉棒环节的非硅成本降至0.03美元,这是其推动单晶硅片替代多晶浪潮的决胜之举。
目前,隆基“航母”上,美畅、连城、森特等企业已经或正在成为各自领域的龙头企业。
积极有为
不过,细心的人会发现,这家企业一旦决定行动却又能飙出惊人的速度。
举个简单的例子,2021年年底,隆基成功研发了一款新型高效电池产品,虽受疫情反复和春节假期影响,仍只用了不到4个月就完成了规模化生产线的建设和导入。2022年,隆基将形成30吉瓦以上的新型高效电池产能规模——这相当于再造一个隆基。
硬币的另一面,隆基不仅不保守,反而很“激进”。
在研发投入方面,2022年上半年,隆基研发投入36.70亿元,占营业收入7.28%,同比增长127.39%,远超同行。而在过去,隆基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稳定在5%至7%。
在电池组件方面,隆基已研发和储备多种新型电池组件技术,在TOPCon、HJT等多种新技术路线上连续刷新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推动新型电池技术的组件量产转化,蓄势打造差异化组件产品,不断强化公司组件产品的全球竞争力。
正是这种投入支撑了“隆基速度”的实现,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转化效率的提升。
隆基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徐希翔的办公室陈设简陋,除了基本用品,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但是,在最显眼的位置,一块装在相框中的光伏电池分外夺目。
这是去年10月隆基研发团队将一款电池的转换效率提升至26.30%的纪念品,这个数字刷新了彼时的世界纪录。
如今,这一记录再次被打破,转换效率已被隆基提升至26.50%。自2021年4月至今,隆基绿能已经连续11次刷新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而电池转换效率每提高0.01个百分点,意义都非常重大。
隆基的技术提升还体现在细节上。2021年5月21日,隆基发布“无隐裂智能焊接”技术白皮书,详细介绍了一体式分段焊带技术——“无隐裂智能焊接”技术,并在2020年6月29日发布的高功率组件产品Hi-MO 5(182mm)上推向市场。
该焊接技术可在多主栅半片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光伏组件效率,同时也显著提高了组件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切实保障组件的载荷能力,真正实现了效率、功率、BOS成本、可靠性的综合最优。
这个技术可以为电站投资者、合作伙伴和广大客户带去更多价值增益,帮助电站在全生命周期内产生更多的发电量,贡献更多绿色电力能源。
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今年9月,隆基将目光锁定太空,成立未来能源太空实验室,隆基的新技术产品将实现太空搭载。隆基的着力点包括但不限于在新能源产业趋势、太阳能与航天结合、太空环境验证、能源监测卫星和太阳能空间传输等方面展开研究与对外合作。
鲜为行业外所知的是,太空曾是光伏应用的起点。由于起初光伏发电成本过于高昂,普遍发电领域根本无法接受,光伏在国内外的最早应用都始于航空航天领域的卫星发射。1958年3月,美国第二颗人造卫星使用化学电池和光伏电池,通过发射器进入太空。
但64年前的那时,第一个光伏组件售价高达1500美元/瓦的天价,后来降至300美元/瓦,再到本世纪初的3美元/瓦,经过最近20多年后又大幅下降到目前的0.34美元/瓦左右。
在这个过程中,以隆基为首的企业不断通过科技进步,在应用的质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个回到光伏应用起点的探索似乎是一个启示。
回望来路,初心仍在。
隆基通过有所不为,践行了更好的有所作为,在取舍之间,回答了价值选择问题,并带领行业健康发展,助力我国实现伟大的双碳目标。
11月2日,隆基将继续作为,我们一起期待,共同见证光的力量。
原标题:隆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