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东北地区尽管窝电严重,但风电项目仍在不断上马,其原因在于,面对有限的优质风资源,没有企业愿意主动放弃,因为放弃布局就意味着未来不会再有参与的机会。水电、核电这些投资周期较长的项目也有利于带动疲软的地方经济。
尽管多方发电主体都表示,是电网建设滞后拉了后腿,导致产能过剩。的确,电路铺设耗时长是客观原因,但电路铺设的时间是可以提前预知的。不顾及目前需求大肆装机,恐怕还是都是受到不计经营效益而还有利益可赚的驱动。
三、电力过剩增加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
产能过剩现象无论在欧美还是当年的亚洲四小龙都曾经出现过,是经济规律导致的周期性现象,也是可以提前预知的。
首先,电力产能过剩,将导致物价总水平明显下降,形成很强的通货紧缩压力,增加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
其次,电力过剩的发展将会使企业的投资预期和居民的消费预期下降,由此使经济增长面临越来越明显的下调压力。
再次,电力过剩的发展将会导致银行不良资产明显增加,金融风险增大。
最后,鉴于能源作为资源型产品,产能过剩造成的过度开发,已经严重透支生态环境,基本是把后天的东西拿来在今天廉价消费。
四、电力过剩了,电价为啥不降?
目前,德国正面临2011年来最为严重的电力供应过剩,电价也已连续3年下跌。但是为什么中国电力供应过剩了,电价仍然没有下降?
1、中国电价政府决定,市场竞争也没用
中国目前仍然对电力实行政府定价。电力首先由发电厂生产,然后通过电网输送给用户。
这一过程涉及三个价格:电厂把电卖给电网的上网电价,电网输送电力收取的输配电价,用户买电要支付的销售电价。中国有很多电厂,央企中有五大发电集团,各地方也有多个大型发电企业,竞争还算激烈。但尽管如此,上网电价、销售电价都是由政府来定的,市场竞争也难以让用户买到更便宜的电。而输配电价,实际上包含在销售电价中,并没有单独定价,电网就是通过买电卖电的差价来获取利润的。
2、中国电价调整没有制定方法,也没有审批程序
针对电价的调整,民间多有批评。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回答国外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电价实行政府定价,与美国本质上没什么两样。”但有学者指出,这个说法表面上成立,其实却差得很远。
国外政府实行管制定价,电价制定和调整有明确的方法和规则,比如实行燃料费率自动调整条款,发电企业在燃料费调整后可以先相应调整电价,再报政府和监管机构审批。电价什么时候调整,调多少等,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可以完成。企业与政府和监管机构主要协调电价制定和调整的方法和规则。
3、电价调整,很大幅度取决于电力企业与政府的博弈
电价调整多以缓解原料上涨导致企业亏损。如2008年7月和8月电价两次上调,上网电价平均涨4.14分,销售电价平均涨2.61分,以此缓解煤价大涨导致电企亏损。2011年4月,部分火电企业亏损严重,上网电价上调,调价幅度视亏损程度不等。
国家电价的调整需要考虑到电力企业的盈利情况。某种程度上说,电价也要承担电力企业因大规模的电源和电网建设的投资成本。
五、以往的电力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新一轮改革开始启动
其实,电力过剩以及电价调整等问题均可以归于在中国电力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
1985年,中国电力行业的投资建设全部由拨款改为贷款,电力工业体制开始了摸索式的改革。在经历了集资办电、政企分开的改革后,终于在2002年明确了电力产业的改革方向——市场化改革,并明确提出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四大改革措施——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离、竞价上网。
2002年4月《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颁布加快了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随后的一年里厂网分开改革基本实现,在中央层面初步实现了主辅分离。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确定的其它改革措施迟迟没有推进,2011年11月,拖了近十年的主辅分离改革才基本完成,而其他两项改革——输配分离和竞价上网至今没有实现。2005年年底,曾有一份电监会内部报告披露认为“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