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188金宝搏下载app » 市场 » 正文
 
众专家给独立储能发展支招
日期:2022-12-13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yutianyang_tsj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与会专家认为,短期内,储能可平抑电力不平衡,长期看,储能可平抑能量不平衡。要实现我国储能产业的大规模发展,除了技术要不断进步外,还需要完善政策机制,加速构建电力市场等。

“新能源空间和时间上的电量不平衡与传统电力系统形成尖锐冲突”“新能源爆发式增长给电力系统带来颠覆性影响”“新能源和储能宛如孪生姐妹,相互支撑发展”“交给电力市场,才能真正体现出储能价值”……这是记者在近日召开的第七届中国储能西部论坛上听到的业内声音。

与会专家认为,储能大规模发展势在必行,独立储能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储能将重构电力系统。短期内,储能可平抑电力不平衡,长期看,储能可平抑能量不平衡。业内人士认为,要实现我国储能产业的大规模发展,除了技术要不断进步外,还需要完善政策机制,加速构建电力市场等。

独立储能将成主流

今年以来,我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展势头强劲。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10月底,全国风电、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分别为3.5亿千瓦和3.6亿千瓦,分别同比增长了10.6%和29.2%。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委员陈海生表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10月,全国已有27个省份明确了储能装机规划,总规模达73.6吉瓦。从各省规划来看,多数省份鼓励发展新能源加储能的应用模式,鼓励建设集中式的共享储能和电网侧的储能示范项目。“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和可再生能源占比的不断提高,电力系统中储能的配置比例以及配置时长都会不断提高,大规模储能建设成为大势所趋。”

华能天成租赁有限公司产业链金融业务部总经理助理林佳荔表示,未来储能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2030年之前,以2-3小时的新型储能项目为主,技术路线主要是磷酸铁锂;2030年之后,随着规划的大批抽水蓄能项目逐渐投运,抽蓄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2035年之后,当优势的抽蓄资源开发殆尽,4小时以上的长时新型储能将成为市场主力,包括压缩空气储能、液流储能以及氢能。

“未来,独立储能是主流发展趋势,”林佳荔表示,独立储能自2021年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2021年,我国已投运的独立储能项目达1.3吉瓦,同比增长195%,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湖南等8个省份,其中山东、江苏、湖南均有百兆瓦级的独立储能项目投运。2022年上半年,我国规划在建的独立储能项目已达45吉瓦,在规划在建新型储能项目中的占比超过80%。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测,未来5年,独立储能年均新增装机规模将达7.2吉瓦,市场潜力巨大。

确定合理规模是关键

在储能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同时,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行业还面临着很多挑战。“首先,政策机制不完善,直接影响了独立储能的项目收益能力以及收益的稳定性。”林佳荔表示,其次,储能收益来源比较单一,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尚处于初期,相关政策和规则仍不完善,中长期交易、现货交易及辅助服务市场、省间与省内市场衔接机制不够成熟,储能系统的多重价值评估以及认定还比较困难。最后,在建期储能项目资金需求量大,但匹配民营投资主体在建期的资金供给有限,资金与项目进度错位。这也是当前储能项目规划规模较大,但实际投运较少的重要原因。

林佳荔建议,对于政策和机制不完善,应总结先进省份独立储能政策以及实际投运项目的经验,结合各省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地方政府、电网企业、新能源场站业主以及储能投资方等各方利益诉求,实现多方共赢。对于收益来源比较单一的问题,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建立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来解决。对于民营投资主体在建期资金供需不平衡问题,建议选择产业金融能力较强,最好是拥有在建期储能项目投资成功案例的金融机构,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收益来源特点设计融资方案,为独立储能匹配在建期资金支持。

国网西北分部副主任范越认为,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电力不足与弃电并存,总量平衡中新能源电量占比较高,导致过程平衡难度增大。整体对局部除了电力支援,还有调峰共享等,省间潮流交换更为频繁。储能的应用对系统安全、保供、消纳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储能行业发展存在合理规模如何确定的问题。“大规模储能会带来巨额的电价分摊压力,所以,储能规划宜采取国、网、省三级迭代的优化方式确定规模。我们需要对各类储能的配置需求进行分析计算,各类储能均能在‘充电积木图’上找到更经济的工作位置。”

与新型电力系统之间的关系还需深入研究

在业内人士看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场涉及广泛、影响深远的长周期系统性工程,储能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支撑技术,需要深入研究其与新型电力系统间的关系,从政策和技术两方面入手,促进其发展。

在国网西北分部技术中心主任段乃欣看来,除了健全大规模储能的技术标准之外,还应考虑不同地区的需求,开展大规模储能控制性能的优化工作,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水平。在高比例新能源、大规模储能的新型电力系统中,电源数量多,特性杂、分布广,需要开展适应储能类电源接入的新型电力系统概率化的平衡理论研究,从模型构建、分区优化、算法求解等方面深入探索,实现源网荷储高效协同的大规模平衡统筹。

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夏清则表示,在发电侧和负荷侧分布式地安装储能,可“熨平”新能源出力和负荷曲线,将系统电力平衡转变为电量平衡,减少为满足尖峰负荷投资的输电线路,使源网荷三个环节协同共赢发展。新型电力系统是以新能源、电网、储能、主动负荷重构能源系统,只有满足激励相容的机制,才能激活各环节的活力,激发网源荷储高效精准的互动,激励新能源与储能的协同发展。

原标题:众专家给独立储能发展支招
 
相关阅读: 独立储能 储能技术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中国能源报
 
[ 188金宝搏下载app 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118金宝app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