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188金宝搏下载app » 市场 » 正文
 
光伏产业在整合期究竟该如何发展?
日期:2015-12-18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chenyumeng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3.4、人才创新战略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人才对于国家和企业来说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且在某些领域起决定性作用。对光伏产业的发展来说,人才的培养更是尤为关键,目前中国光伏人才严重短缺,光伏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失衡,许多光伏企业需要在同类企业间挖人才,这就严重影响了光伏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培养高素质光伏人才己成为整个产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人才创新战略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及为提高人才创新能力所采取的一系列全局性、统领性举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树立科教融合的新理念和教学科研协同创新机制,而提高人才创新能力则需要完善人才创新激励机制和提供有利的创新环境。对光伏产业人才创新来说也需要从培养模式和提高创新能力方面着手,从而提高光伏产业人才培养效率和光伏人才的创新能力,最终提高光伏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3.5、金融创新战略

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环境下传统金融制度、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己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己经不适应发展需要,因此进行不断的金融创新就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由于投资光伏产业对资金需求高且投资回报的周期较长,所以投资光伏产业的风险较高,此外,大部分光伏企业面临发展困境甚至破产遭遇,商业银行对光伏企业的贷款紧缩,融资主要依靠国家开发银行小范围贷款,大部分中小光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因此对光伏产业来说,金融创新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光伏产业的发展需要实施金融创新战略,即依靠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等方面的创新满足光伏产业发展融资的需要,避免因融资困难而影响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3.6、技术发展战略

技术发展在光伏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中国的主要光伏技术还需要从国外引进,技术的严重依赖性决定了中国的光伏产业不能实现根本性突破,也不能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光伏产业的成功整合需要从技术方面找到突破口,实施技术发展战略。中国光伏产业技术发展战略需要通过技术升级、技术延伸、技术推广、技术普及来实现。

(1)光伏产业技术升级战略。中国光伏产业在技术方面需要不断促进技术升级,尤其是多晶硅提纯技术的突破己成为技术攻关和突破的重点,多晶硅的纯度成为衡量硅提纯技术的主要指标,一般情况下纯度应达到99.9999%。多晶硅原料主要产地在德国、美国、日本,关键技术主要掌握在几个大公司手中。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多晶硅原材料采用西门子法及改良西门子法制备,也有部分企业采用硅烷法和物理法。由于我国多晶硅行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来说在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及尾气回收处理方面仍落后于国外,但一些企业依靠自主知识产权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力,如保定协鑫,其全亚洲最大的多晶硅厂依靠自主研发的还原炉很好的实现了产品成本控制。总体来说,多晶硅是制约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和成本下降的一个关键因素,促进多晶硅提纯的技术升级有利于中国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及成本的降低。

(2)光伏产业技术延伸战略。
根据光伏产业链的进程来说,需要实现由多晶硅向电池片的制造阶段,这就需要实现从多晶硅向电池片的技术延伸。目前我国的硅片制造处于领先水平,但在晶体硅电池产业化过程中依然存在技术壁垒,在未来,对太阳能电池片光电转换效率的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

晶体硅电池的实验室最高转换效率为25,产业化效率为17.5%,这中间的差距主要来自原材料、电池制造技术及电池结构,因此,要想提高产业化效率就需要实现由多晶硅向电池片的技术升级,从而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和降低成本。

(3)光伏产业技术推广战略。技术推广战略就是要实现把简单的元件组装成可以实现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太阳能电池板这种技术的推广,现在大量的中国光伏企业都受困于此。太阳能电池的制造环节是电池产业链中需要原材料和设备种类最多,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因此也是产业链中价值最高的部分。

转换效率是标志电池技术高低的重要指标,分为实验室转换效率和产业化转换效率。目前,所有电池的产业产业转化效率都与其实验室最高转化效率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表明光伏产业技术还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目前中国光伏企业现在制造的产品其光电转化效率只能到达13%-16%,但是这一比率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实验室中己经达到了18%-20%。这说明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转换效率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4)光伏产业技术普及战略。中国的光伏产品主要出口欧洲等主要光伏应用国,国内市场狭小,是一个制造国而非消费国,因此就要实现从电池板到发电系统的技术普及,开启国内市场。光伏应用市场主要分为五种,即光伏应用最早的领域一光伏空间应用;光伏地面早期主要应用为小规模离网发电站、通信中转站等;后来大规模发展的分布式并网系统一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一直未大规模发展起来的大型并网系统一中央并网发电站;市场将越来越大的光伏消费品。

目前光伏空间应用由于产品特殊,光伏电站的并网使用量很小,没有并网的光伏电站主要使用在电网难于接入的山区、离岸较远的孤岛以及部分路灯等处,分布式光伏系统应用规模也越来越大,大型中央电站主要分布在西班牙、德国、美国和葡萄牙等国家,在中国的应用还较少;光伏消费品的应用在未来几十年可能会形成几十亿个系统的市场容量,意味着达到10亿GW。由以上分析可见,中国的市场潜力巨大,这就需要普及光伏应用技术,让中国的光伏产业真正走上由大到强的发展之路。

3.7、行业整合战略

行业整合可以理解为将本行业内部以及行业外的产业布局、产业规模进行调配,尽最大程度保证功能最优、效益最大。“双反”后中国光伏产业遭受重创,一些专家学者由此对“集群化发展”颇有微词,认为这就是根源所在。但“双反”不过是引起中国光伏产业危机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己,我国光伏产业现己完成量的储备,走到了由量变到质变飞跃这一十字路口。

针对中国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积极进行行业整合是解决产能过剩使产业走出困境的必要之路,行业整合是一个残酷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个重生的过程,其中包含着挑战也蕴育着机会。中国光伏产业整合一方面需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促进行业的有效竞争;另一方面需要纵向整合,延伸产业链;最后,优化供应链、建立产业联盟也成为行业整合的重要内容。

四、产业战略实施的路径选择

4.1、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垂直一体化战略

首先,调整产业结构,应针对上游环节和中下游环节的特点分别采取有力措施。为解决上游多晶硅产业出现的问题,国家应制定更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法规,指引该产业蓬勃发展。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广大民众真正了解多晶硅产业的本质,支持多晶硅企业的发展。加强对相关国际法规的学习研究,找到行之有效的“反规避”措施,保障国内企业赢得自由平等的竞争平台。积极对企业的技术开发环节给予资金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优势企业的兼并重组,优化企业产权构成。

鼓励企业间积极进行强强联合,改善企业资本结构。支持国内多晶硅企业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在退税政策上进行一定的倾斜,帮助国内多晶硅企业打造国际影响力。同时,原材料生产企业若想实现长远发展一方面需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向提升国内光伏材料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准、设备层次迈进,努力实现国内相关生产设备的自给自足,降低对国外的依赖,实现高品质、低成本、高附加值的生产,另一方面促进上游产业的全国性优势资源整合,使企业就能在产业结构升级的浪潮中获得新的发展。

中下游光伏产业链终端方面,政府应积极鼓励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不断完善和延伸光伏产业链,扩大下游应用市场。首先,填补国内光伏产业相关产品标准的空白,并着力打造与欧美相媲美的质量认证体系。其次,严控产业链上中下游环节的产品质量,强化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用“质量”这张王牌来打造中国光伏产业全球竞争力。

最后,加强市场应用,在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有序推进太阳能电站建设;大力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鼓励在具备条件的建筑屋顶以及城镇公共设施上安装光伏发电系统,支持个人、企业、国家对光伏发电的应用,从而提高光伏发电的国内市场应用水平。

其次,实施垂直一体化战略,前向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可以通过特许经营权制度、收购重组下游企业或者投资兴建共同研发体等路径。光伏产业链后向一体化的实施主要在太阳能电池制造企业及光伏发电企业进行,我国光伏产业链上游环节存在对外依存度高、原材料供给稳定性差且价格高等特点,因此政府应引导和支持光伏产业链下游企业积极扩展经营范围,根据自身条件和力量向上游光伏原材料生产环节扩展,努力实现光伏原材料一一多晶硅的自主化生产;

此外,光伏中下游企业突破上游发展瓶颈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实现,比如兼并收购、与原材料供应商共同建立新企业等方法,从而最终满足企业实现自身发展的需求。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西安科技大学作者:王录芬 孙红湘
 
[ 188金宝搏下载app 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118金宝app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