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受中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导致的低价倾销策略的影响
产能过剩是我国制造业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一现象在电力、煤炭、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和能源产业中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部分行业存在盲目投资、行业垄断和内需不足等情况。
2007年,我国各省市大力发展
光伏产业,新建了100多个光伏产业发展基地,光伏产业的高利润率以及风险投资基金和银行融资介入导致该产业超常规发展,每年产能呈几何级数增长。例如,2011年全球光伏组件产能达到60GW,而实际产量为30GW,实际安装24GW;同年我国光伏组件产能为40GW,实际产能仅为21GW,国内实际安装500兆瓦。
这意味着光伏组件的产能利用率仅为50%左右,我国光伏产能明显过剩。我国光伏企业盲目扩张,再加上来自各级政府的补贴以及各种形式的优惠政策,导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价格低,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
光伏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受到一系列政府政策支持。国家对
光伏发电项目给予50%或以上的投资补贴,并给予5大光伏民营企业(尚德、赛维、英利、天威、天合)国际贷款支持。通过财政补贴,政府引导社会资金等方式鼓励建光伏电站。通过行业兼并整合和税收优惠措施集中扶持骨干光伏企业。
2006-201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00%,2007-2010年连续四年太阳能电池产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2010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50%。
(三)中国光伏企业无序竞争及应诉能力差诱发欧盟对华“双反”
我国有的光伏出口企业无序竞争,对国际光伏市场行情了解不足,不能及时调整市场战略。此外,在对国际市场不了解的情况下盲目建设,产品一旦在国外市场畅销,企业便一跃而起,竞相出口,甚至压低价格。
这种行为容易引起了国外相关竞争行业的反感,甚至导致会引起不必要的贸易争端。如果国外对华展开贸易救济措施,涉案企业应该积极应诉,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我国企业观念上认识不足,维权意识薄弱,面对国外的指控时,消极应诉或存在搭便车的心理,致使遭受严厉的反倾销反补贴制裁。
欧盟对华发起的各类案件中,约四分之一的案件放弃应诉。这种严重的不作为的行为使欧盟趁虚而入,无形中提高了欧盟诉讼的成功率,客观上纵容了国外对华发起反倾销反补贴。根据欧委会相关规定,如果涉案企业不积极应诉,在判断倾销幅度时将按照申诉方的主张进行裁决,涉案企业的不作为会助长国外随意对华发起反倾销反补贴救济措施。
据瑞士巴塞尔预测研究所估计,若欧委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税率达60%,则3年内因中国产品退出引发的光伏产品价格上升、需求下降及欧洲上游供货企业受损,将导致欧盟失去近24.2万就业岗位,损失270亿美元“附加值”。
美国智库学者与美国太阳能行业协会曾多次警告,许多美国太阳能制造商依赖于全球光伏供应链,美国征收“双反,,关税的作法也会损害美国太阳能产业下游企业的利益,意味着到2014年将有6万多名美国人失业。
欧盟与美国相继对我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我国光伏支柱企业面临困境。根据天合光能2012年财务报告显示净亏损了2.6亿美元。面对欧美对我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支柱企业与中小企业普遍性亏损,预计将有90%的企业面临停产的困境,一旦停产,企业现金流量受到影响,银行贷款回收面临风险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此外,我国前10家最大的光伏企业累计债务达到175亿美元,资产负债率约60%左右,光伏行业约有万亿资金存在风险。因此,在面对欧盟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时,我国企业应该积极应诉,避免更大的损失。
三、国际贸易环境方面的影响
(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助推欧盟对华“双反”
近年来,全球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步伐加快,各大经济体之间积极签订自贸协定,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试图通过重振本国制造业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通过国际贸易增加外部市场需求,短期内贸易保护趋势与贸易壁垒不容忽视。
据全球贸易预警(Global Trade Alert)统计,2008年以来,世界各国共实施了约300项贸易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