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硅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根据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截止2014年底,我国硅片产量达到88亿片,约占全球的76%。其中,前十大企业的产量达到行业的77%,河北英利、天合光能等继续领跑。但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约在72%,去产能仍有空间。
电池组件利润单薄
太阳能电池组件是光伏产业链中利润比较单薄的一环,进入门栏不高、中小企业参与较多。2014年,我国前10家组件企业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2%。而电池组件也是产业链条中面临亏损最严重的。
我国光伏行业经历过一波由盛至衰的过程
我国的光伏蓬勃发展于2006年,主要是受到以德国为主的欧洲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刺激。
2006年我国太阳电池产量为400MW,2007年一跃达到1088MW,成为世界第一大光伏电池生产国。2008年以后银行信贷的宽松、国外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促使我国的太阳能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但是,同其他制造业类似的,在产品价格高企和毛利率诱人的刺激下,不断有企业进入光伏产业,行业内企业也纷纷新增生产线扩大产能以降低生产成本。在2011年行业实现靓丽业绩的同时,当年5月开始,多晶硅价格直线下滑,从每吨70万元迅速下降到21-25万元。同时,欧洲市场逐渐饱和,光伏行业产能与需求比从2010年的41:16.7下降到63:21。行业形势恶化,产能过剩严重。
2013年在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大方针背景下,能源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从电价补贴到并网保证等方面,促进下游电站终端系统的建设。借次机会,整个行业向下游倾斜,同时带动上游制造业的复苏。
光伏电站成为利润最厚的一个环节
光伏的终端在于其电站应用系统。光伏电站发端于欧洲,后扩大到美国、日本。截止2012年末,我国并网的电站累积装机容量仅为6GW。而仅2013年一年,新增装机容量为10GW。根据国家能源局的规划,2014年我国新增光伏电站指标为14GW,包括6GW的集中式电站和8GW的分布式电站(实际完成约为10.56GW)。终端电站的建设在短短一年之间,从少人知晓成为炙手可热的项目。
光伏电站利润丰厚
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是国家的战略选择
电站建设热潮的兴起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背景:其一是欧美国家对我国相关产品的双反;其二是我国大力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建设。
2013年美国和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巨额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由于两者市场占中国光伏出口的80%,此举对中国企业的打击非常大。据估计,中国相关企业可能的损失超过200亿美金,危及40万从业人员。
由于2012年以来,欧洲市场趋于饱和,新能源补贴的削减加剧了欧盟市场的需求的萎缩,一时间光伏企业哀鸿遍野。国内43家多晶硅生产企业只有8家仍然在开工,与此同时光伏巨头无锡尚德和江西赛维由于资不抵债而申请破产。国家政策部门出于保护国家核心产业的目的,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利用光伏电站的建设消纳一部分产能。
同年,中国受到了严重的雾霾侵袭。过度依赖煤炭的能源供应结构是导致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成为国家战略考虑。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目标在2020年城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达到13%。根据能源局做出的规划,到2020年,光伏发电将达到1亿千瓦,每年减少燃煤50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