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188金宝搏下载app » 市场 » 正文
 
“双碳”转型带来新赛道,新型储能如何掘金万亿大市场
日期:2023-03-09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qianjiao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示新型储能产业拥有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应支持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到2030年,国内新型储能总投资规模将近9000亿元,市场空间巨大。但新型储能技术目前仍处于商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初期。

有分析认为,在“双碳”转型目标下,构建完善的新型储能系统应坚持“技术多元化”和“应用多元化”,不可让单一的应用场景限制市场总体规模,影响新型储能对新型电力系统的支撑作用。

万亿级赛道

“相对于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调节性能优良,建设速度快,不受地域限制,因此世界各国对此都非常重视。”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FO钟铮认为,新型储能产业拥有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可以说是万亿级赛道。“按照我国‘十四五’能源规划的目标,2025年我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0亿千瓦,灵活调节电源建设将达到7.2亿千瓦,占比24%。目前全国灵活调节容量只有0.5亿千瓦左右,距离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必须加快发展”。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助理教授吴微认为,相比于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具有众多优势。首先,传统的抽水蓄能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布局地点较不灵活。而新型储能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由地布局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等不同场景。其次,传统的抽水蓄能响应时间较长,主要的应用场景是电力系统的调峰,而新型储能的应用场景更加多元化,在新能源消纳、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延缓电网扩容、用户电费管理等方面都具备应用的价值。

“抽水蓄能的技术较为成熟,成本下降空间不大,新型储能长期成本则仍有下降空间。特别是目前新型储能的技术路线主要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电池成本近年来不断下降,也降低了新型储能的成本。”吴微说。

仍在发展初期

在新的通讯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的结合下,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是未来的长期趋势。但是,由于可再生能源具有波动性和不稳定性,需要储能技术作为支撑,因此,而业普遍认为新型储能在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到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30GW。而根据国家电网的相关规划,预计到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的装机规模将超过120GW。

此外,根据《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2》估计,2026年新型储能预计累计规模将达到4850万千瓦,2022-2026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3.3%,规模将实现快速增长。到2030年,国内新型储能总功率将达到1.2亿千瓦,新型储能总投资规模将近9000亿元。

不过,新型储能技术目前仍处于商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初期,钟铮注意到,当前,我国新型储能发展面临不少问题。首先,新型储能实际利用率不高,未能充分发挥价值。比如,储能如何参与电网调度不明确,电源侧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条件不成熟等,导致部分配套储能的利用率较低。

吴微也表示,目前储能建设布局缺乏更具科学性的规划和评估,目前各地区出台的风电和光伏强制配储的政策,没有考虑局部的电网调节需求,大量储能资源建成后闲置,造成短期内的资源浪费。同时,我国电力市场改革仍在进行中,现阶段还未建立起成熟的竞争性电力市场运行机制,很难合理地核定出各类电力辅助服务的价格,从而造成储能系统价值和收益难以实现对接,建设标准体系尚未健全。

政策机制尚待完善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不足三年时间,新型储能要完成全面商业化各项准备,挑战不小。作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新型储能技术路线纷繁复杂、应用场景灵活多变,构建完善的新型储能系统必须坚持技术和应用“两个多元化”。

钟铮建议,要建立新型储能共享传统抽水蓄能容量电费机制及探索储能辅助服务盈利模式、建立储能碳积分制度,出台金融支持和财税减免政策,激励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解决共性技术难题,而且还要统筹锂资源开发,稳定市场价格。

此外,还有多位参与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为新型储能的发展建言献策。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天任就建议,要完善新型储能政策机制。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用户侧储能接入、验收管理实施细则。鼓励分布式发电企业与周边用户按照细则规定直接交易,明确新增新能源电源的储能容量配比,支持储能项目作为新型、特殊的独立市场主体身份参与电力市场,推动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董事长宋海良认为,为推动发展目标高质量落地,当前迫切需要在健全新型储能政策体系、突破并形成核心技术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等环节,加快集中攻关重大共性问题,尽快培育形成成熟的新型储能一体化解决方案与集成技术。

“要使新型储能行业健康良性地发展,未来需要理顺储能投资的成本传导机制,尽快建立新型储能的容量补偿机制并纳入到输配电价中。此外,需要建立市场化的消纳机制,优化风光配储模式。加快储能上游的锂资源全球布局,增强产业链掌控力度。”吴微说。

原标题: “双碳”转型带来新赛道,新型储能如何掘金万亿大市场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北京商报
 
[ 188金宝搏下载app 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118金宝app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