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188金宝搏下载app » 市场 » 正文
 
车市降价潮满月:新车成交未见明显回暖,二手次新车受波及
日期:2023-04-07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miaowanying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一个月前,东风汽车在湖北省掀起了史无前例的车市降价潮,随着价格战的迅速蔓延,超40个汽车品牌高调参战,“跳楼价”“汽车买一送一”等“高招”频出。一个月后,这场混战的硝烟依旧未能完全散去。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3月份新车交易量、成交价双双下滑。有交易平台表示,3月成交量甚至下跌20%。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价格战的杀伤范围并不局限于新车市场,二手车市场也同样遭波及,新车降价被大肆宣传不仅拉低了二手车成交价,更是打击到了“次新车”和“准新车”的销路。

3月汽车成交率依旧下降

对于3月的价格战,机构不乏乐观的看法。民生证券、东莞证券等多家机构都在研报中分析,降价潮有望提振3月份销量、修复行情等,然而真实的销量数据并不像机构所预判的那样乐观。

从行业角度来看,即便是在行业整体降价的情况下,3月汽车成交率依旧呈下降趋势。记者从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获悉,在近日的经销商调研中,有多达51%的经销商表示3月份成交率“下降”,36.5%的经销商认为成交率“基本持平”,仅有12.5的经销商表示成交率“增长”。

同时,在价格战的背景之下,成交价格下滑已经毋庸置疑。上述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调研显示,有80.5%的经销商表示3月份汽车成交价格为“降价”,而表示“涨价”的仅有2%。

从成交端来看,成交数据也有明显下滑。纽交所上市汽车交易服务平台灿谷集团副总裁谷敏表示,因为3月部分品牌陆续大幅降价,终端消费者购车的“观望情绪”浓厚,消费者也开始了“买涨不买跌”,3月“灿谷好车”交易平台上车商成交量相比2月下滑约20%。

此外,谷敏介绍,交易平台成交价格也有了一定幅度的波动,以中低端车型为例,成交价格约下降2%-3%,“总体来说,降价潮对成交端的影响尤为显著。”

对于本次混乱的价格大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主要原因还是之前公布的汽车排放国六B标准即将正式实施,谷敏说,“各大品牌主机厂迫于自身的整车库存和零部件库存压力,需要在6月30日前完成零部件库存及整车库存消化,不得不采取激进的降价策略,短期内加快消化库存。而部分品牌的后续跟进,则是因为消费者对于车市整体的观望情绪短期内影响了销量,被迫跟进降价。”

然而,在采用激进手段清库之后,库存情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是衡量库存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库存滞留资金/流通资金,以50%作为荣枯线。中国汽车流通协会4月3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3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高达62.4%,较2月提升4.3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即库存滞留资金已经大于流通资金,汽车流通行业处于不景气区间。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分析认为,3月份终端车价波动较大,虽然门店客流在提升,但是消费者观望情绪浓厚,订单和成交率双双下降,经销商盈利同样下滑。

价格战影响或将持续两个月

随着价格战愈演愈烈,包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等在内的行业协会都发声表达了价格战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呼吁理性回归,号召关注产业的健康发展。

谷敏认为,大规模的降价潮对于整体行业和车市的影响都是相对负面的,“作为在汽车行业有20年经验的从业人员,我感知到当前中国汽车行业的内卷相当严重。绝大部分的新势力车企,自身的经营当前均无法实现盈利,无论利润还是现金流均为负;反观传统车企,也从过去的高速发展期进入了可以说是艰难时刻,利润大幅下滑,甚至部分长期盈利的传统车企均出现了亏损;原先享受了汽车行业发展红利的品牌销售渠道,也因经历疫情三年而亏损,整个汽车行业的经营现状,可以说迈进了相对艰难期。”

就车市上浓烈的观望情绪,谷敏判断,价格战不仅造成了消费者当下的观望情绪,还在一定程度上令消费者对车市产生了误解。

他解释说,“消费者对于汽车行业企业的经营现状并不了解,绝大部分消费者可能认为,汽车行业中无论车企还是渠道,均利润丰厚。经历了此番如此大幅度的降价潮,本人认为,更会加深部分消费者的认知,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影响一些消费者的购车决策。”

“但是这种影响,随着更多车企和地方政府的理性对待,消费者会慢慢回归理性判断。个人认为影响的周期不会太长,但也将持续两个月左右,期待车市秩序早日回归理性。”谷敏补充道。

经销商直接面对消费者,对于市场的感知更为敏锐,对于接下来的销量走势,经销商端也难言乐观。4月3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产业协调部主任樊宇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形势分析会上介绍,对于4月份需求状况,经销商普遍认为仍将进一步下降;而对于今年整个第二季度,多数经销商抱以谨慎乐观的态度,压力仍旧比较大。

二手车商降价清库,准新车反成烫手山芋

“以前车况越新越好卖,这两天越新反而越难卖。”近日,北京二手车商陆婷(化名)向记者介绍,新车价格战对二手车市场影响颇深,不仅拉低了二手车成交价,更是打击到了“次新车”和“准新车”的销路。

适逢周末,陆婷所在的交易市场却客流稀少,“现在其实是以线上询价为主了,店里人不会多,但是也能看出来,从今年年初特斯拉降价开始,其实生意就不好做了,3月份新车大面积促销之后更不用说了,新车都没人买了。”

有意思的是,在新车成交量走弱的情况下,二手车成交量却没有像外部预期的那样明显走低。对于3月份的成交量,陆婷表示基本符合此前预期、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下降。

对此,她强调说,这是因为车商防止压库存,降价甚至是亏钱出售了不少车辆,“这边的展厅、旁边的车库,多一天就是几百元的开支,你只能降价卖出去。再说了,我们其实也拿不准新车还会不会降价。”

“行情最差的就是1年内准新车和3年内次新车,按年计算,二手车折损率一般是5到10个点,”陆婷介绍说,“但是新车都打着补贴七八万的旗号,客户上来就会说,新车都降了多少多少钱了,你这个凭什么卖这么贵。”

二手车交易平台瓜子二手车高级副总裁王晓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平台数据显示,短期(1-3个月)来看,此轮新车降价主要影响的是对应品牌车系的次新车(1年车龄内、驾驶里程数小于1万公里)或直接竞品,成交价会直接走低,“市场上80%以上车商仍处于观望阶段,其余大多数的品牌车系价格,特别是车龄更长的二手车,仍然比较平稳。”

在此影响下,二手车商在收车时也倾向于价格敏感性较低的车龄,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二手车商受新车价格波动影响,收车策略趋于保守,3年内车辆数据在3月下降,而3年以上车龄的车辆甚至是10年以上老旧车辆的数据增长明显。

新车降价或将拉动二手车整体销量?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新车降价,尤其是价格战所渲染出来的降价氛围,对二手车行业极具破坏性。

二手车经理人指数是反映二手车市场趋势及行业信心的重要依据,指标主要包括了车源数量变动、销售量变动、经营状况、周转速度、价格变动、员工人数变动等信息,该指数以50%作为荣枯线,高于50%表示二手车市场需求扩张,低于50%则表示二手车市场需求疲软。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3月份二手车经理人指数为43.3%,处于荣枯线之下。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认为,总体来看,3月份受新车价格战影响,导致原本购买二手车的用户转而关注新车市场,二手车商也将面临新一轮的价格调整,二手车经理人普遍对于下个月的市场预期并不乐观,4月或将面临更大的库存、资金和周转压力。

王晓宇提到,目前此轮燃油车的价格战主要是地方性政策、冷门车、库存车降幅较大,热门车降幅有限、以常规促销为主,但是,被多种渠道渲染放大后已经上升到全国性的舆论焦点,铺天盖地的宣传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加长了消费者决策周期。

不过王晓宇认为,价格下降后并不一定会导致成交下跌,相反因为新车降价导致二手车收、售价格均走低,进一步拉低二手车的消费门槛,带来了更大的销量。

他表示,从长远来看或者宏观来看,新车降价会直接降低新车的购车与换车门槛,尤其是今年以来中高端多个品牌的降价,这将刺激车主加速置换,这一比例目前在40%以上,也会给二手车行业提供更多的优质车源。同时二手车整体收购成本可能降低,“长期说,对消费者和行业发展来看,整体上是利好。”

值得注意的是,二手车行业的复苏离不开政策的推动,自去年年末以来,二手车行业临时产权制度、汽车年检放宽、取消国五限迁、限制车商以个人名义交易二手车等相关利好政策逐步开始实施。

对于今年全年二手车市场的整体走势,王晓宇给出了较为乐观的预期,他表示,政策组合拳的落地,加之疫情影响逐渐消退,今年二手车行业已经开始大面积逐步回暖,“若降价潮持续扩大,将势必推动二手车成交价格的进一步下滑,但无疑将进一步强化今年二手车交易量上涨态势,因为价格下降,对消费者来说二手车将变得更加实惠,将会有更多的人选择消费二手车。”

原标题:车市降价潮满月:新车成交未见明显回暖,二手次新车受波及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澎湃新闻
 
[ 188金宝搏下载app 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118金宝app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