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rgyTrend储能获悉,4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11部门联合印发《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指出,围绕基础通用标准,以及碳减排、碳清除、碳市场等发展需求,基本建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到2025年,制修订不少于100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外文版本),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显著提高,主要行业碳核算核查实现标准全覆盖,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标准指标稳步提升。实质性参与绿色低碳相关国际标准不少于30项,绿色低碳国际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
图: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
在储能方面,《指南》指出:储能领域重点制修订抽水蓄能标准,电化学、压缩空气、飞轮、重力、二氧化碳、热(冷)、氢(氨)、超导等新型储能标准,储能系统接入电网、储能系统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标准。
加快完善市场机制
保障安全高质发展
加快推动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成为能源行业的共识。新型储能方面,国家能源局科技司有关负责人介绍,预计到2025年末装机规模将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年均增长50%以上,有效支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储能的发展规模和质量还有很大挖潜空间——
技术研发还需发力。尽管我国在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方面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钠离子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尚处于应用示范阶段或大规模应用起步阶段。
市场机制有待健全。“新能源+储能”是新型储能重要应用场景。一名新能源电站负责人称,如果电站按照20%比例、2小时时长配备储能,总体投资增加约20%,内部收益率降低约4个百分点,目前来看仍然面临较大的投资压力,希望能够稳步推进新型储能成本合理疏导,鼓励储能的多元价值释放。
“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加快完善储能电站参与电力市场相关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保障新型储能更好地融入电力市场;通过价格信号激励各类经营主体自发配置储能资源,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储能建设;尽快完善新型储能商业模式,促进新型储能、灵活性煤电、抽水蓄能等各类灵活性资源合理竞争。”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相关负责人建议。
安全水平要有保障。现有技术水平下,安全问题是新型储能规模化健康稳定发展不容忽视的因素。“储能模块、电池柜等方面的安全风险评估流程有待规范,要进一步明确、细化政府和储能生产者、集成商、项目业主等产业链条中各主体的安全责任,加强全过程安全管理。”要加强储能产品检测认证能力建设,健全电化学储能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储能质量和安全相关标准。
多项政策落地
各地设定新型储能规划目标
2022年各省份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建设、完善储能商业模式,提升储能经济性。各地区新增装机规模高增,具有实际效益的政策落地是刺激装机高增的关键因素。
图:新型储能规划目标
当前,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相应省份的储能新增装机有望有较大幅度的规模提升 。各省跟进政策增加储能收益,今年大储需求有望迎来快速增长。近年推出的共享储能商业模式具有成效,各省也不断完善、增加收益来源。
原标题:11部门重磅发布!重点制修订各项新型储能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