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我国分时电价的完善,峰谷电价差拉大,工商业储能经济性日益凸显,2023年被称为储能爆发的元年,更多的储能厂商也期盼着,今年的电力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良性循环。
工商业储能盈利模式
工商业储能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峰谷套利”——即在用电低谷时利用低电价充电,在用电高峰放电供给工商业用户。这样“一充一放”,用户既可以节约用电成本,也避免了拉闸限电的风险。
由于各省的工商业峰谷价差不同,工商业储能经济效益差异也较大。国内工商业储能目前主要集中在峰谷价差较高,且工商业发达的江苏、广东、北京、浙江等地区,峰谷价差超过0.74元/kWh,其中北京的峰谷价差超过1元/kWh,因此上述地区的工商业储能的峰谷价差收益较大。云南、广西等地的峰谷价差较低,经济性一般较差。
根据测算,工商业储能的IRR(内部收益率)为 5.3%。模型核心假设如下:
1、储能装机规模为1MWh;每年运行330天;电池更换周期为8年;
2、储能单位投资为1.75 元/Wh,自有资金比例为30%;
3、峰、谷、平时电价为1.03、0.62、0.28 元/kWh,峰谷价差幅度为61%。
通过测算工商业储能对单位装机投资和峰谷价差的敏感性,发现:
1、单位装机成本下降 0.02 元/Wh,IRR提升约0.5pct;
2、峰谷价差提升5pct,IRR提升约4.1pct。
可见,工商业储能对峰谷价差的敏感性极高,峰谷价差的提升对工商业储能的经济性提升非常显著。
峰谷价差由各省份分时电价政策决定,所以工商业储能的建设积极性与政策导向相关度非常之高,随着各省分时电价机制的完善(比如尖峰电价的实行),峰谷价差的拉大,工商业储能有望快速增长。
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各省市的电力峰谷价差超过0.7元/kwh的省市由去年7月的6个上升至今年1月的18个。同时,各地分时电价的峰谷比亦有持续拉大,例如河南由去年的0.72元/kwh上升至今年1月的1.021元/kwh。
在峰谷价差不断增大的趋势下,全国范围内已有越来越多省份的工商业储能具备了经济性。当前分时电价机制下,多省市可满足工商业储能每天两充两放,预计工商业储能的成本回收周期将能有效缩短。“
工商业储能未来展望
首先,最近两年的夏季,华东、华南等负荷中心区域,受迎峰度夏及夏季有序用电影响,部分工商业用户在夏季用电出现电力短缺问题,同时受峰谷电价政策驱动影响以及储能系统成本下降,工商业用户部署储能的需求正在逐步显现。
另外,“隔墙售电”有望促成用户侧共享储能模式,推动工商业储能规模发展。“隔墙售电”即分布式发电项目就近交易,“隔墙售电”允许分布式能源项目通过配电网直接将电力销售给周边的用户侧,这个过程少了电网参与,减少了中间成本。
2021 年年底以来,“隔墙售电”作为高频词汇多次出现在国家重要政策文件中。分布式电源“隔墙售电”模式对于用户侧来说,临近工商业或工业园区可以认为是一个整体,利于储能的大型化降本。对于投资方来说,大型化用户侧储能有望拓展商业模式,从而提升经济性;对于电网来说,大型储能有可能成为可以调用的灵活性资源。
因此未来随着“隔墙售电”政策不断完善,逐步落地,将进一步推动工商业储能规模发展。
2022年主要地区的各类新增储能装机占比
整体来看,工商业储能目前装机规模仍处于初期阶段,后续随着商业模式进一步清晰,装机需求有望增长。预计22—25年国内新增工商业储能装机量分别为2.6GWh、6GWh、10.6GWh、18.4GWh,对应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为92%,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原标题:储能圈:工商业储能峰谷套利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