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23年一季度全省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现场
5月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全省一季度经济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敖鸿介绍,一季度,贵州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5%、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9%,持续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贵州聚焦风口产业,出台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规划,进一步优化“一核两区”[ “一核两区”:贵阳贵安和“开阳-息烽”“瓮安-福泉”核心承载区和铜仁、“黔西南-六盘水”两大重点承载区。]布局,全力抓好要素保障,积极推动中伟新材料、振华新材料、裕能新材料、贵阳弗迪等重点企业稳步生产、释放产能,同时奋力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加快打造数据中心、智能终端、数据应用三个主导产业集群,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持续保持向上向好发展态势。
此外,会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原材料工业处副处长毛旭峰介绍了当前贵州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重点。
国发〔2022〕2号文件赋予贵州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的重大使命。毛旭峰表示,近年来,全省上下抢抓“风口”机遇,推动贵州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呈现“规模跃升、集约集聚、龙头引领、动能增强、体系完善”的良好发展态势。2023年以来,贵州省有效克服市场需求趋缓、价格回调等下行压力,推动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延续高速增长势头,2023年预计能够实现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任务。
一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今年一季度,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3.7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5%,继续领跑其他领域。
二是产业体系日益完善。“一核两区”规划布局得到有效落实,贵阳贵安和“开阳—息烽”“瓮安—福泉”核心承载区和铜仁、“黔西南—六盘水”两大重点承载区产业聚集效应明显。2022年“一核两区”布局范围内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全省的95%以上;落地项目数达到全省的74%;计划总投资达到全省的91%。
三是产业链条基本形成。省内已构建集“磷酸—磷酸铁—磷酸铁锂材料—动力或储能电池—梯次综合利用”和“电池级锰盐—三元前驱体—三元正极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梯次综合利用”为代表的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全产业链条;“煤焦油—针状焦—负极材料”产业路径正在加快突破。
四是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今年一季度,省级重点调度的65个在建项目完成投资55亿元,占年度计划总投资27.5%;预计今年内可建成投产项目22个,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
毛旭峰称,下阶段,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培育后发优势,加快形成竞争优势,努力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抢先机”,在全球产业链扩张中“抢风口”,迅速提升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能规模和创新能力,确保2023年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加快将贵州省建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日前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贵州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22-2030年)》(简称:《规划》),从发展目标来看,《规划》提出,到2025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值力争达到350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力争突破5000亿元,成为全省经济又一重要增长极。
到2025年,形成年生产能力动力电池110GWh,正极材料及其上游原材料300万吨,负极材料及其上游原材料40万吨,隔膜10亿平方米,电解液及其上游原材料35万吨,电池回收规模40万吨。
到2025年,形成集锂原料-基础锂盐-电池四大材料及辅材-电池结构件/设备-电芯-电池模组-电池回收及电池检测平台为一体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发展,全产业链产品种类比重达到50%。同时,充分利用各研发平台实现成果转化,新型先进技术及高端产品比重达到20%。
到2025年,建成数字化转型或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0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企业10家,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企业20家,上市企业5家。
到2025年,力争申建成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产业相关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国家级第三方平台1个。
到2030年,贵州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取得进一步发展,全产业链产值规模力争达到万亿级,成为全省支柱性产业之一;全产业链高度协同发展,先进技术及高端产品比重达到40%以上;全省范围内企业数字化能力和智能制造水平显著提升,全面建成国际化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原标题:一季度贵州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工业产值近204亿 产业链条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