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智能电动汽车版图进一步扩大。
5月28日,大众安徽宣布将继续投资安徽合肥,计划投资总额231亿元人民币,其中,生产基地(一期)与研发中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1亿元,车型上市前研发总投入约90.5亿元。
往前推3天,5月25日,被誉为滑板底盘赛道领跑者的悠跑科技,正式将集团总部落户合肥肥西,并表示未来将以合肥为中心,建立覆盖商用车、乘用车系列车型以及滑板底盘的完整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体系。
再早之前的5月上旬,保时捷(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宣布将与合肥经济开发区在自动驾驶和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以及,在4月的上海车展期间,大众汽车集团表示将在中国合肥投资10亿欧元(约合76.3亿人民币)建立电动汽车开发、创新与采购中心。
诸多动作,让被视为“最牛风投之城”的合肥,再度站在了公众关注的舞台中央,其背后的产业布局和投资逻辑,也成为了业内人士想要解构和剖析的重点内容。
这座既不像北京那样拥有独到先天优势,又不如上海这般具备后劲十足的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甚至曾经没什么存在感的省会城市,究竟靠什么,在今天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全国版图上,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起步坚定 勇往直前
合肥最早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是“抄底”蔚来,但少有人关注到,合肥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起步,并不比其他城市晚。
2009年,合肥成功申报了“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作,成为了首批参与示范推广的13个城市之一,不久后,合肥又成功获得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资格,也因此成为当时全国六大“双试点”城市之一。此后多年时间里,合肥本土企业——江淮汽车,更是深耕新能源汽车产业,到2016年就研发了七代产品,并系统掌握了电动汽车的电池模组、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这一切,都为合肥后来的“一举成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迎来“史上最黑暗一年”的蔚来汽车四处奔破,求助了18个城市未果,合肥果断出手,时任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在还有几天就要调任新职之际,仍然决定同意投资蔚来。2020年4月29日,蔚来与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及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3个战略投资者签署关于投资蔚来中国的最终协议,并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就蔚来中国总部入驻达成协议。根据协议,战略投资者将向蔚来中国投资70亿元。
在投资蔚来整整一个月后,安徽省国资委、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三方签署了战略合资合作协议;同一天,大众汽车与国轩高科签约,投资约11亿欧元,获得国轩高科26.47%股份,并成为大股东。
后来的路越走越顺:一方面,蔚来和大众等持续在合肥加码投资;另一方面,新的企业前来落户:2021年7月,比亚迪与合肥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同年8月,中航锂电与合肥签署投资协议,落地建设总投资248亿元的中创新航合肥基地项目;今年4月,大众汽车集团宣布投资约10亿欧元的新公司落户合肥;今年5月,保时捷官宣旗下(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将与合肥经济开发区开展深度合作,悠跑科技将集团总部落户合肥,大众安徽宣布231亿元继续投资合肥……
合肥“产投模式”的启示
自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兴起以来,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脚步就没有停过。正如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在今年的电动汽车百人会上所言,一些地方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项目)太过于迫切,导致了前有新建的苏州前途、淮安的敏安等企业产能利用率低于5%,后有赛麟、拜腾和博郡等项目基本“烂尾”。
越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合肥“产投模式”的成功就越是让人羡慕,不少城市对此进行研究、分析,《太原日报》用四分之三的版面刊登了《学习借鉴“合肥经验”打造万亿产业集群》,河南洛阳市调研组更是撰写了一篇长篇调研报告——《关于合肥产业投融资模式的基本情况、主要启示及工作建议》(以下简称《报告》),深圳政府在线发表文章《学习探索“合肥模式” 激发光明科学城发展新思路》,希望能学习到相关经验,成为下一个“最牛风投城市”。
《报告》认为,合肥产业投融资的成功绝不是单靠运气,更多是通过找准产业“风口”、优化投资决策制度、打通创新服务产业通道、用好政府政策资金,把握住了投资机会,引进发展了一批重点企业,实现了产业集群式、规模式发展。
对比之下就可以看出,其他城市之所以会在投资上“吃亏”,最重要的问题既不是找不到产业“风口”,也不是没能提供好的投资环境与政策,而是苗圩所说的,“不懂汽车、不会管理汽车”。
《报告》指出,为了能与企业在一个频道对话,合肥从市领导到普通招商人员,都深入学习研究产业投融资政策、行业发展报告、上市企业招股等各种与产业相关的信息,一个基层招商员都具备全产业链知识,对于拟投资的重点产业项目,还设置了严谨的论证程序,建立了科学决策制度。
事实上,这些恰恰是其他地方政府所不具备,有些也不愿意花大力气去建设和完善的。
基于此,苗圩的建议“简单粗暴”——“不要做领投,做跟投”,这样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风险。
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放在产业投资上其实也一样。
如今的合肥,拥有江淮、蔚来、比亚迪、长安等一批整车企业,集聚产业链企业500余家,从业人员约10万人。今年一季度,合肥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01.9%,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19.1%。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2.69万辆,同比增长3倍。
近十年,合肥GDP从2012年的4167.98亿元,跃升至2022年的1.2013万亿元,跨越八个千亿元台阶。今年一季度,合肥GDP总量为2690.6亿元,在长三角万亿GDP城市中增速位居第三。
这是“领投者”成功后获得的荣耀,但很多城市没有意识到,合肥也需要承担同样大的风险。
早期的江苏船企熔盛重工集团不提,2009年,合肥新站高新区斥资20亿元引进的日立等离子面板项目——安徽鑫昊等离子显示器件有限公司,最终演变成了一家房产开发商;2010年引起的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合肥)有限公司1600兆瓦太阳能电池项目,尽管最终“起死回生”,但合肥市政府垫资代建等巨额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合肥此前还参与了威马的融资,但威马现在也是深陷困局,前途未卜。
四川省投资促进会私募基金分会副会长侯江虹撰文指出,由于国内的市场化主体过于弱小,缺乏相应的能力、风险偏好来开展相应投资,因此地方政府迎头顶上,投资股权就显得至关重要。
“但当前地方政府在进行股权投资的时候,在项目业源、渠道开拓、经验积累、人才培养、机制设计等各方面都存在不足,如果出现失败,资产被减值核销,相关主体将要承担决策风险。”侯江虹发出了灵魂拷问:万一投资失败了,地方政府或地方融资平台应该如何面对?
有分析人士直言,“合肥模式”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产物,具有很明显的独特性和偶然性,其他城市无法复制粘贴,强行照搬某种发展模式不会有好下场。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合肥模式”并不完美,出现了“市民未富,房价先涨”的尴尬局面。
“当然,合肥的成功,给经济不发达城市带来了很多启示,最关键的一条是善用政府引导基金投资战略新兴产业,从而带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各个城市要结合自身优势,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该人士表示。
原标题:安徽合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布局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