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188金宝搏下载app » 市场 » 正文
 
储能的中场战事
日期:2023-05-31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chenglingyan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市场火爆不能掩盖一切问题,储能到了必须思考下一步如何走的关键时期。

在李安导演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伊拉克战场上的英雄士兵比利・林恩受邀在橄榄球公开赛的中场表演中登场。经历了华彩斑斓的表演、毫不吝啬的赞誉之后,比利・林恩却在荣誉和夸耀中陷入了迷茫和困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下寻找到正确的方向,是属于他的“中场战事”。

现在,中国的储能产业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中场战事”。

2022年,在新能源版图中,储能行业异军突起。仅仅1年的时间,数万家企业竞相入局,储能已然成为了时下继光伏、电动车之后备受资本追捧的新赛道。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1年里,储能行业融资超过100起,亿元级别的融资案例屡屡出现,甚至不乏万众瞩目的独角兽企业。

上市公司更是一窝蜂地开始扎入储能赛道。能源、非能源企业纷纷开始布局储能业务。投资者平台上询问董秘“公司是否在储能领域有所布局”,已经成为一时的风尚。

拥挤不堪的储能赛道在2022、2023年爆发,不是偶然。

2020年是中国的碳中和元年。在公布了“双碳”目标之后,中国本就领先于全世界的新能源发展速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在新能源发电装机急速膨胀的同时,电力系统也开始难以承受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波动性、随机性带来的潜在风险。电力系统急缺低碳环保的调节性电源。

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性条件下,储能的大规模发展成为保障电力系统稳定、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这也成为储能产业爆发的直接诱因。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以下简称CNESA)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2022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7.3GW/15.9GWh,同比增长200%,已经反超美国成为世界储能产业的中坚力量。

目前我国规划、在建的新型储能项目已近100GW,大大超出了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的2025年30GW新型储能装机规模预期。与此同时,2022年我国成立了38294家储能相关企业,是2020年新成立储能企业数量的10倍,2021年的近6倍。

尽管在双碳大潮下,储能的经济技术特性为其赢得了先发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储能行业迅速升温的背后离不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政策的助推。截至目前,已有二十余个省份发布了新能源配置储能的相关政策。

根据CNESA 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的追踪,2022年,国家及地方出台新型储能相关政策600余项,相较于2021年,政策发布数量实现成倍增长。

在储能产业空前火爆、繁荣的另一面,是群雄逐鹿格局的逐渐成型、竞争的白热化,甚至是生与死的较量。

海辰储能创始人、总经理王鹏程表示:“当前的储能市场很热闹,但也面临着技术快速迭代、淘汰加速的风险。未来三年是储能企业排位赛的关键节点。只有在这个时期抓住机会占据行业头部位置,才能取得未来发展的绝对优势。”

作为近期的储能明星独角兽,海辰储能的公开喊话无疑是对行业潜在风险的“红色警报”。在中国新能源发展并不算长的历史中,繁荣、扩张、无序、淘汰、整合、重组、再次繁荣、扩张……的周期性规律总是在不断地上演着。

考虑到当前储能市场的火爆很大程度上依赖着政策的支持。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储能行业淘汰的“三年之约”并非空穴来风。

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规律就是对立统一。市场繁荣背后潜藏着风险,就一定蕴藏机遇。各类资本涌入储能行业必然带来新技术的突破和新商业模式的探索。这直击储能行业最核心痛点:盈利模式的缺失。

产业发展的新背景让新资本支持下的新玩家带着新技术全面入局。它们能够给储能行业带来最为迫切的新模式么?

新背景


在“双碳”目标提出之前,中国储能行业已经迎来了一波小阳春。

2017年,青海省最先出台了新能源项目配套储能的相关政策。《青海省2017年度风电开发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其当年规划的330万千瓦风电项目,要按照建设规模的10%配套建设储电装置。

到了2019年,随着电网侧储能的沉寂(电储能设施未被纳入输配电价),安徽、新疆等省区也开始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可再生能源项目中必须配套一定比例的储能系统。进入2020年,出台可再生能源配套储能系统政策的省区多达十几个。

2020年是一个关键年份。在越来越多的省份出台新能源配储能政策的同时,这一年也是陆上风电、光伏在全面平价之前的最后一个“补贴之年”。抢装新能源的热潮叠加配储政策,让电源侧储能快速发展。

谁也没有预料到,原本只是搭“新能源抢装”顺风车的行为,只是储能市场未来繁荣的第一枪。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2030年碳排放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让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行业为之一振。中国的能源行业开始进入“碳中和热潮期”。在之后不久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中,“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将这股热潮推向了高潮。

2022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量已突破12.13亿千瓦,首次超越火电装机,占到发电总装机的47.3%。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7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1.6%。其中,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达到1.25亿千瓦。到今年3月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再度刷新纪录,光伏首次超过水电,成为我国第二大发电技术。

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贡献了可观的发电量,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光伏、风电因其间歇性、波动性、不可预测性的先天缺陷,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挑战越来越大。

2021年9月全国大范围的电力短缺和2022年夏季极端天气引发的局部地区电力短缺,一再地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营敲响警钟。新形势下的一系列复杂挑战,对电力保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可调节性电源作为支撑。尽管近年来,煤炭保供稳价政策密集发布,火电灵活性改造如火如荼,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平衡电力供需的压力。但考虑到碳中和这样的远期目标,火电装机、发电量势必会最终走向下曲线。储能必须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扮演更加重要的绝色。

这一趋势也反应在了我国有关碳中和的一系列政策中。2021年,国家支持储能发展的政策如雨后春笋,储能真正迎来了持续发展的元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都强调了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和大力发展储能的重要性。2022年3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可以说“双碳”目标在点燃了新能源产业激烈扩张情绪的同时,也让储能行业呈现出一路上扬的蓬勃态势。电力系统的迫切需求+政策扶持,储能产业迎来了强劲的“东风”。

作为新能源的核心支撑,可再生能源装机增长越快越多,储能的需求越大。伴随着新能源行业的高速发展,储能行业在过去两年间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新能源+储能”项目快速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根据CNESA 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59.8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25%,年增长率38%。新型储能装机占比迅猛攀升,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0GW,达到13.1GW/27.9GWh,功率规模年增长率达128%,能量规模年增长率达132%。

产业规模的急剧扩张,引来各路资本争相入局,储能行业频现融资潮。据统计,2022年储能领域IPO数量多达124起,另有114家相关企业合计融资超过900亿元。钠离子电池、液流储能等小众储能技术也成为投资的热点领域。产业链上各主要环节均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储能赛道不断有新玩家涌入,一时颇显拥挤。

资本自私、逐利、贪婪……这些形容资本的词语都算不上褒义。但资本的涌入也说明这个行业代表着趋势、未来和潜力。

大量涌入储能赛道的资本给行业带来了数不清的玩家。这些新玩家们带着期许和各自的特点,要在这片红海中拼杀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原标题:储能的中场战事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能源杂志
 
[ 188金宝搏下载app 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118金宝app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