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188金宝搏下载app » 企业 » 正文
 
锂电变局
日期:2023-06-28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luxiaoyun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无论站在多远的未来回望,对中国锂电产业而言,2023年都将是无法忽视的过往。

时间几近过半,一些重要的变化已经或正在发生,密集而迅猛。而这些变化里,蕴藏着影响未来格局的关键因素。

最大的变化来自新能源汽车、储能两大应用场景。

4月份,上海车展,新能源车成为绝对的主角。据不完全统计,车展首发150多款新车,其中大约100款是新能源汽车。大众、宝马、奔驰等传统车企高层甚至包机到场,阵容前所未有。这充分显示了汽车巨头们集体押注新能源汽车的决心。

更早时候,一场由特斯拉发起的价格战,最先在国内电动汽车品牌间发酵,随后蔓延到燃油车市场。价格战的爆发进一步压缩燃油车的生存空间,更重要的是开启了新能源汽车商业格局的重塑。

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夯实,此前风头无两的“蔚小理”造车新势力,唯独理想幸存,以广汽埃安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品牌正迎头赶上。

储能是另一大应用场景。2022年,全球储能市场迎来重要变化。一是在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危机下,欧洲户储市场爆发。另外一个重要变化来自中国市场。新能源配储驱动下,我国储能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2023年,储能市场进一步升温。以国内市场为例。来自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的统计,仅在4月,国内就发布132个电力储能项目(含规划、建设和运行),规模共计16.3GW。其中新型储能项目规模合计12.2GW/35.3GWh,运行项目规模1.53.1,功率规模环比增长56%。

新能源汽车商业格局的变化,以及储能需求的持续释放,为锂电产业的格局带来多重变量。

无论是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样占据明显优势的巨头,还是被定义为第二梯队的电池厂商,还是期待抓住储能风口的新晋企业,都试图在动荡而激烈的竞争中,攫取更多份额。

回顾我国锂电产业发展,其成长和崛起,本身就离不开下游新能源汽车引擎的拉动。2009年,我国推出“十城千辆”计划,以补贴拉开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幕,进而带动了我国锂电产业的发展。

当时,得益于在消费电池领域的积累,我国锂电产业已经奠定相对坚实的基础。彼时,全球范围内,包括ATL、比亚迪、亿纬锂能、欣旺达等在内的电池厂商,已经是消费电池领域的中坚力量。

政策催化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掀起发展热潮。自2015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第一,为国内动力电池的发展创造了足够肥沃的土壤。

造车新势力的崛起、国内传统车企转型、比亚迪,以及大洋彼岸的特斯拉,这些车企浮沉、成长和名次更迭,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今日的锂电产业格局,也造就了我国锂电产业的绝对优势。

来自SNE Research 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0的企业分别是:宁德时代、LG新能源、比亚迪、松下、SK On、三星SDI、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孚能科技。前十名中,中国企业占据六席,合计份额超60%。

其中,宁德时代以37%的市占率连续6年蝉联全球第一,其37%的市场占有率超过第二至第四位LG新能源、比亚迪、松下之和(34.5%)。

同时,如果以示范应用为起点的话,锂电厂商在储能领域的布局几乎与动力电池同步。但由于国内电力市场不完善,储能需求的释放缓慢而迟滞。叠加海外电力市场相对成熟,不约而同地,国内锂电厂商储能业务大多起步于海外。

目前,与动力电池相呼应,我国锂电厂商在储能领域占据主导地位。SNE Research的统计显示,2022年,在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中,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LG新能源、三星SDI、瑞浦兰钧、鹏辉能源、国轩高科厂商,分别以53GWh、14GWh、9.5GWh、9.2GWh、8.9GWh、7.5GWh、5.8GWh、5.5GWh位列前八。

时间来到2023年,市场需求端急剧变化,让一切都变得躁动不安。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以渗透率增速来看,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格局趋于稳定,将影响到电池企业的市场排名。储能的关键节点也被设定在2025年。由于参与者众多,企业争相卡位的势头更猛。

对任何一家锂电企业而言,从2023年开始,到以后的一段时期,都将面临异常激烈的竞争。

而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推进,我国锂电产业还要完成另外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就是全球化的布局。2023年,锂电出海的趋势越发明显,一方面是满足客户本地化需求的商业考量,更深层的原因,则是迫于欧美推动供应链本土化的政治需求。

拉长时间轴来看,今天的锂电产业就像来到了峡江的转弯处,水流格外跳荡激越。

新能源汽车变阵,竞争全面深化

2023年以来,对国内车企而言,日子过于复杂和焦灼。原因在于,在经历高速增长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旋律从“需求端预期”转向“供给端竞争”,行业的竞争全面深化。

就在6月8日,比亚迪召开了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王传福开场直言,今年的新能源车行业已经进入产能远大于消费者需求的“供过于求”状态,行业不可避免进入淘汰赛阶段。

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比亚迪依然野心不减,要在未来3-5年获得更高市场份额。王传福预言“革命也就三五年的事,再累也要亲自指挥打仗”。为了应对这场淘汰赛,比亚迪的创始团队依然在一线作战,以捕捉市场变化,快速做出战略决策和方向决策。

新能源产业就像一场长跑,在跨过市场启蒙、规模化落地的第一赛程后,产业迎来第二赛程,考验着企业产品、产能、技术、品牌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

目前,特斯拉和比亚迪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两者在核心技术、规模化降本方面优势显著。来自SNE Research的报告显示,2022年,比亚迪汽车全年销量达187万辆,同比增长205%,反超特斯拉位居全球电动汽车厂商销量第一。特斯拉的全年销量为131.4万辆,二者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7.3%和12.1%。

1月份,为了提振销量,消化2022年库存,特斯拉发起一场价格战,比亚迪持续跟进,而其他新能源汽车品牌异常难受。整个行业上演了一场,老大老二打架,伤到老三、老四、老五的情况。

再看国内新能源汽车新势力,因为产品力和产品开发周期的问题,目前仅剩理想一枝独秀。同时,以广汽、上汽为代表的传统能源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在持续加大,表现出十足后劲。零跑、问界、哪吒等造车新势力也表现得野心勃勃。

以上汽为例。目前,上汽集团推出智己、飞凡、荣威、MG等新能源汽车品牌矩阵,并且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要达350万辆。

再看海外车企。4月份的上海车展上,透露了一个重要信号,就是此前转型稍慢的欧美日韩厂商也开始全面加速向新能源车的转型。

据了解,大众宣布 2030 年完成绝大部分中国车型的电动化。沃尔沃、奔驰、劳斯莱斯也都将电动化转型的时间表定在 2030 年。本田宣布在 2040 年前停售燃油车。

新旧势力交替更迭,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上游锂电厂商的格局。一个确定的事实是,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的重塑,自身的市场份额也将随之调整。谁能抓住更多客户或者大客户,谁就能够拥有更多市场份额。

同时,另外一个趋势也对锂电厂商的市占率产生影响。那就是,为了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掌握更多的议价权,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开始寻找二供、三供厂商,或者是与供应商合作研发电池。

比如,宁德时代供应的特斯拉、小鹏、广汽和蔚来都在近两年增加了新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也在争取大众、现代、宝马和本田等更多传统车企订单。

车企供应商更加多元化,还有一个现实的基础,就是锂电厂商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制造能力大幅提升。近两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处在二线甚至三线的厂商,也通过技术创新或差异化的路线来撬动市场。

比如,欣旺达侧重混动方向,为满足新能源汽车快充需求,其先于宁德时代推出4C闪充电池;2022年蜂巢能源推出短刀电池——龙鳞甲。2023年,中创新航推出“顶流”圆柱电池。

以亿纬锂能为代表的厂商,也在通过跟随车企不同的电池结构路线,而获得更多机会。2020年9月,特斯拉在电池日推出4680电池技术方案,宝马也从2021年布局4695大圆柱电池。亿纬锂能主攻大圆柱电池,目前已经与宝马达成合作。

押注软包技术路线的孚能科技,近两年来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落地上也在提速。去年9月,孚能科技推出SPS大软包方案。据孚能官方介绍,SPS电池的电芯能量密度达到了330Wh/kg。孚能科技还透露了150GW的产能规划,最早一批产能将于今明两年释放。

供需两端的变化和选择,衍生出更复杂的商业关系,也创造了新的窗口机遇期,竞争更为激烈。

宁德时代、比亚迪为捍卫王位而战。作为动力电池的老大,宁德时代最早预见下游新能源汽车端的变化。2月7日,宁德时代发起“锂矿返利”计划,以增加现有客户的粘性,同时吸引新客户。

根据该计划,2023-2025年,整车厂采购宁德时代的电池按碳酸锂价格联动方式定价。年底结算时,客户采购的电池中对应的磷酸里价格超出20万元/吨的部分,50%按20万元/吨结算,另外50%按市场价格结算。车企要享受上述政策,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前三年内宁德时代供货占比不低于八成;二是第四、五年的供货量不低于前一年;三是支付一定比例的预付款。

宁德时代最大的危机感,或许来自比亚迪。今年一季度,比亚迪电池安装量已经超过LG 新能源,以16.2%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更重要的是,比亚迪已经打破自供模式,将业务的触角向外延伸。今年以来,特斯拉德国工厂已经开始生产搭载比亚迪电池的Model Y后驱版。

中创新航、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厂商也都踌躇满志。中创新航董事长刘静瑜曾对媒体表示,中创的远期目标是成为全球前三。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提出的目标是,到 2023 年,公司在中国市占率达到10%。蜂巢的目标更加大胆激进,其董事长杨红新表示,到2025年,蜂巢希望占全球动力电池市场 25% 的份额。

储能市场爆发,角逐第二赛道

从消费电池向动力电池领域变迁,锂电厂商的格局得到重塑。如今,储能市场的爆发,锂电产业正迎来第三次格局变化。

随着能源转型的持续推进,风光等可再生能源装机比例不断提升,为电网稳定和安全带来极大波动和困扰。储能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未来,储能系统的需求将远远高于动力电池,已经成为共识。

来自CNESA的统计显示,2022年,全球新增新型储能投运规模首次突破20GW,达到20.4GW,是2021年同期的2倍。其中,中国首次超越美国,以36%的占比位列第一,成为增速最快的市场。欧洲和美国的占比分别为26%、24%。

储能市场还将延续高速增长态势。以国内市场为例。CNESA预测,保守场景下,预计2027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97.0GW,2023-2027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49.3%;理想场景下,预计2027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138.4GW,2023-2027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60.3%。

一套储能系统中,电池是主要组成部分,占到成本的60%-70%左右。锂电厂商天然占据成本优势。随着储能市场的爆发,锂电企业在这一领域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

与动力电池相对集中的市场格局不同,储能领域的厂商更加分散,更加多元。主要原因在于储能的应用场景更加多样化,涵盖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三大场景。特别是用户侧,还细分为工商业用户、家庭用户、基站和数据中心等。

综合来看,如果以业务侧重点、入局时间来看,当下储能领域的锂电厂商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宁德时代、比亚迪、欣旺达、亿纬锂能、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逐鹿动力电池领域的主要厂商;第二类是,曾经涉足动力电池,随后较早聚焦储能领域,并且取得不俗的业绩的厂商,如鹏辉能源。第三类是借势储能风口快速成长的新入局者,如赣锋锂电、瑞浦兰钧、海辰储能、新能安、楚能新能源、海基新能源等。

真正搅动行业,对产业格局造成强烈冲击的,正是海辰储能、赣锋锂电、瑞浦兰钧、新能安这些新晋力量。

海辰成立于2019年,主打储能电池。在资本和地方政府助推下,海辰储能一路狂飙,订单量增速迅猛。根据其官方披露的数据统计,仅仅1-2月,海辰储能订单已达20GWh。在多个公开场合,其总经理王鹏程表示,2023年,海辰要达成中国电力储能电池交付量第一,2025年成为全球储能电池第一品牌。

赣锋锂电、瑞浦兰钧分别来自上游的矿产巨头。赣锋锂电是赣锋锂业一体化布局的电池公司,于2016年成立。近两年来,其在储能领域开始展露头角。来自赣锋锂业的2022年度财报显示,过去1年,赣锋锂电电池产品营收达到64.78亿元,同比上升220.32%。而在赣锋锂电的业务中,储能电池是最重要的业务。

瑞浦兰钧是一家更年轻的公司,于2017年成立,背靠“镍王”青山实业。来自其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其储能电池产品销售分别为0.14亿元、0.23亿元、 2.11亿元、 0.43亿元、 2.27亿元,业绩增速显著。

来自SNE Research的数据,2022年,在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中,瑞浦兰钧以7.5GWh的出货量位居第六,排在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LG新能源、三星SDI之后,位列鹏辉能源、国轩高科等资深厂商之前。

值得注意的是,赣锋锂电、瑞浦兰钧不只专注于储能业务,同时也在动力电池领域积极布局。特别是瑞浦兰钧,在动力电池研发、产能规划落地等方面,进展迅速。

新能安由宁德时代和ATL于2019年联合投资成立,聚焦中型锂电池研发,业务覆盖家庭储能、工商业储能、不间断电源、便携式储能等领域。目前,新能安在用户侧储能这一细分领域优势显著,有数据显示,其全球市占率突破30%。

入局者更多,竞争就越激烈。目前,锂电厂商在储能领域的布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向下游系统集成环节拓展。主要以宁德时代和蜂巢能源为代表。今年以来,宁德时代的身影参与到国电投新疆博乐、豫能控股、华电集团2023年第一批规模为5GWh的集采中。同时,其还推出了光储融合解决方案——全球首个0辅源直流耦合解决方案。该方案可以做到15000次循环,实现光储同寿;电芯采用耐高温石墨负极材料,特制电解液方案,无需冷却系统。

蜂巢能源于2020年开始发力储能业务。今年以来,蜂巢能源储能专用电芯实现量产。上海的SNEC展上,蜂巢能源也推出搭载短刀电池的储能系统,覆盖电力、工商业和家庭三大场景。

比亚迪较早涉足系统集成环节,其也通过在产品端发力,进一步构筑竞争优势。SNEC展期间,比亚迪推出首款“佩刀”储能产品——比亚迪魔方BYD MC Cube。

围绕储能市场,锂电厂商间另外一个竞争高点是大容量、长循环寿命电芯。目前,280Ah电芯是储能,特别是大储领域的主流产品。这一规格来源于宁德时代早期为大巴设计的电池。近1-2年来,锂电厂商正在试图打破这一标准,纷纷推出更大容量的电芯。

大容量电芯正在成为厂商间重要的产品竞争策略。背后有市场降本增效需求的推动。当前,储能电站投资收益尚不明朗。电站开发投资对成本格外敏感。大容量电芯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集成工作,从而降低成本。同样,长循环寿命电芯,也有助于降低全生命周期的度电成本。

而大电芯、长循环的变化,标志着储能电池走向专业化深水区。锂电厂商开始针对储能电池在研发、产能上做进一步的探索和规划。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上游厂商,锂电企业还为光伏逆变器制造商、光伏组件厂商、风机厂商、系统集成商等下游客户提供电芯及模组。如阳光电源、华为、科华数能、天合储能、科陆电子、科士达、沃太能源、海博思创、奇点能源、星云时代等储能厂商,以及“五大六小”等投资开发企业。

客户争夺也异常激烈。与动力电池的商业考量一样,服务了多少客户,客户订单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份额。

一位头部电芯企业的资深销售表示,“电芯企业太多了,大家在开发客户上很拼。今年以来,我一直在外面跑。”他还透露,所在企业会通过提前植入的方式绑定客户,就是在产品定义、Ah容量、存储衰减、尺寸、循环寿命和效率等方面与客户一起沟通、设计方案。

锂电厂商之间的内卷进一步蔓延到海外。厂商海外参展热情高涨,展会名单拉出长长一列。在6月14日-16日,德国的Intersolar Europe展上,国内厂商几乎系数到场。

近期,海辰储能、亿纬锂能、瑞浦兰钧、宁德时代等企业先后与一家名为Powin的美国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商达成合作协议,规模总计20GWh。

海外市场变量

到海外建厂,正在成为席卷我国锂电产业的一股浪潮。海外市场的布局,也将成为影响行业格局的关键变量之一。

锂电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全球压倒性的优势产业,中国生产了全球70%的锂电池,近8成的电池正极材料和超9成的负极材料。同时,伴随着锂电产业的发展,我国的锂电装备也构筑了绝对优势。

同时,我国锂电产业的创新能力也在大幅提升。电池创新主要包含材料、结构设计和制造三个方面。近年来,在结构创新上,CTP(电芯直接构成电池包)技术日渐成熟,如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宁德时代推出麒麟电池、蜂巢推出短刀电池等。

结构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技术路线的变化。磷酸铁锂能量密度低的劣势被显著削弱,从而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和成本上达到了一个相对理想化的平衡。因此,磷酸铁锂超越三元路线,成为当下动力电池的主流路线。

再看储能端,对功率的要求相对动力电池更低,安全性更加重要,而磷酸铁锂本身的安全性要高于三元电池。因此,储能领域也是以磷酸铁锂技术路线为主。

在产能和技术上的优势,为我国锂电产业出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锂电产业相对松下、三星SDI、LG新能源、SK On等日韩锂电厂商的优势,也进一步拉大。

2021年开始,我国锂电产业出海趋势浮现,2023年以来,疫情过后,出海进一步提速,越来越多的企业到海外开始建厂。

到海外建厂,首先是满足客户供应链本土化的需求,从而在面向未来的竞争中占据地利优势。

目前,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我国均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但更广阔的市场依然欧美、东南亚与南亚、澳大利亚等海外地区。

作为传统车企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新能源汽车第二大市场。欧洲成为我国锂电企业出海热门区域,也是较为集中的区域。车企云集的德国和匈牙利成为首选。

当然,除了主动出海拓展商业版图,我国锂电产业出海,还有一个更深层的被动的原因,就是来自国家层面的政治博弈。以欧美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推动全球供应链的重塑,以及本土制造业的回流,试图摆脱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过度依赖,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欧盟的策略相对温和,主要通过约束供应来源、加大研发和教育投入等方式促进本土产业链发展。

今年3月16日,欧盟发布《净零工业法案》(Net-Zero Industry Act)和《关键原材料法案》(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净零工业法案》提出,到2030年,欧洲的整体战略净零技术的本土制造能力达到或者接近年度部署需求的40%。

《关键原材料法案》的目标是到2030年,每年在欧洲本土生产至少10%的关键原材料,加工至少40%的关键原材料,回收15%的关键原材料。同时,在任何加工阶段,来自单一第三方国家的战略原材料年消费量不应超过欧盟的65%。

对我国锂电产业而言,在欧洲地开设工厂,产品在当地生产,就可以满足法案要求,获得当地市场的入场券。

当下,面对欧洲市场,我国企业最为迫切任务是应对《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简称《新电池法》)构筑的“绿色壁垒”。

就在北京时间6月14日,在欧洲全体议会上,《新电池法》以绝对票数获得通过。法规要求电动汽车电池与可充电工业电池计算产品生产周期的碳足迹,未满足相关碳足迹要求的,将被禁止进入欧盟市场。

《新电池法》设定了2024年7月1日、2026年1月1日、2027年7月1日三个关键时间节点,对电池碳足迹的管理和要求逐步升级,最终需要提供单位功能产品模型,并证明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低于欧盟委员会规定的最大值。

再看美国,其正在积极推动与中国经济的“脱钩”。针对中国电池产业,美国的贸易保护色彩则更加浓厚。

2022年,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案》(IRA),要求电动汽车必须满足“电池中一定价值量占比的关键矿物需来自于美国或美国自贸协定国家”“电池中在北美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大于一定占比”这两项条件,才有资格获得每辆车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只满足其中一项可获得3750美元税收抵免。该法案明确规定,中国的特别实体企业生产的电池,2024年后也拿不到退税。

今年3月,美国财政部发布了关于电动汽车税收抵免的电池采购要求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在关键矿物要求方面,要求电动汽车电池中至少有价值40%的锂、镍、锰、石墨和钴等关键矿物,必须是在美国或与美国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中提取、加工或回收。这一比例将于2024年增至50%、并逐年递增10%,到2027年需达到80%。

专业人士测算,即使没有补贴,当下中国电池仍然具有竞争力。真正令人担忧的是,IRA或许仅仅是一个开端,将来,美国的排他性条款是否会进一步收紧,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纵然如此,我国电池企业还是在向美国市场挺近。

2022年7月,福特与宁德时代达成全球战略协议。今年2月,福特宣布与宁德时代将在美国密歇根州建设电池工厂。宁德时代将为福特在密歇根州的电池工厂提供筹建和运营服务,并就电池专利技术进行许可。

同时,国轩高科也在美国市场取得一定进展。国轩高科美国子公司Gotion Inc将投资24亿美元,在密歇根州北部建造电池材料工厂,包括一个年产15万吨电池正极材料的工厂,以及两个年产电池负极材料5万吨的工厂。

最新消息,美国联邦政府的外国投资委员会最终确定,Gotion Inc在密歇根州大急流城的梅科斯塔(Mecosta)县购买土地不属于《国防生产法》(Defense Production Act)所涵盖的房产交易。此次房产交易获批准,意味着Gotion Inc的电池材料工厂建设将提上日程。

这是我国锂电企业必须冒险做出的选择。供应链脱钩的大背景下,以苹果、特斯拉为代表的企业,已经将更多产能规划落地在海外。国内供应商要跟随客户转移,才能获得订单。

近来,有消息称,特斯拉将在墨西哥建设一座年产能200万辆的超级工厂,远超上海工厂75万辆的产能。为了获得补贴,特斯拉还要求中国供应商也在墨西哥实现本地化生产。

来自科尼尔《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报告显示,美国企业对制造业回流已经达成共识,到2025年,将有84%的美国企业部分或全部回流其制造业务。

此外,如果不能跟进美国厂商需求,我国锂电产业在美国这一区域有可能被日韩企业超越。美国对中国企业的排斥,为日韩为代表的厂商创造了机会。而美国也倾向于将橄榄枝抛向日韩。

以LG新能源为例。公开消息显示,其提出一项宏伟计划,在2025年之前,将在北美建立6座工厂。以美国电动汽车补贴法案为东风,加深与本田等汽车厂商的关系,攻占巨大的北美市场,以追赶中国锂电厂商。

挨过艰难的淘汰赛,跨过欧美设置的壁垒,我国锂电产业才会在碳中和的大江大河中,创造真正的逆袭传奇。

原标题:锂电变局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能见
 
[ 188金宝搏下载app 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118金宝app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