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信业务的发展方向目前来看主要是两个:PPP和产业引导基金。其中PPP是去年比较热门的话题,相对的我们更看好产业引导基金。开展PPP业务目前尚存一定难度,主要原因有二:
PPP模式和现有的社会资本需求不匹配。PPP模式更适合能产生现金流的经营性项目,比如污水处理、垃圾焚烧、收费公路等,这样的项目对于社会资本能产生吸引力。而准经营性项目如地铁、公交、旧区改造,以及非经营性项目如市政道路、绿化工程等,对社会资本吸引力就不足。而中国目前的政府基建项目,90%以上都是准经营或者非经营性项目,资金需求又长期化,要引入社会资本困难很大,这是目前PPP“雷声大、雨点小”的主因。
现有PPP模式没有给社会资本提供利益保障机制。PPP获得推动的核心动力,在于引入社会资本分担财政压力。但当前绝大多数项目产生不了足够现金流,社会资本无法从项目中获得足够的利润,相应的利益保障机制尚未推出,以逐利为天性的资本自然只能望而却步。
我们认为,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的天然责任。对于大多数非经营性项目而言,最合适的资金引入模式就是借贷关系(传统上是通过BT模式来实现的),或者与此相近的制度安排,所以我们比较看好产业引导基金模式。
现在已经有不少地方政府在积极牵头发展产业引导基金,比如某省政府牵头设立了数十亿元规模的上市公司产业并购基金,其中政府平台认缴一部分做劣后,社会资本认缴一部分做夹层,金融机构认缴“大头”做优先级,由专业管理团队担任GP,重点并购节能环保资产,随后装入上市公司套现退出。虽然资金成本在8%以内,但由于金融机构和政策性贷款成本更低,加之实行优先劣后结构,保障了担任夹层的社会资本仍能获得相当的收益。
又比如某沿海地方政府设立的填海专项基金,政府给予数十平方公里海域一定年限的特许经营权而不实际出资,由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成立基金来完成填海工程。由于填海生成的土地无需交付土地出让金,成本很低,在新增土地上完成开发经营收回成本后,剩余收益与地方政府分成,达到一定年限后退出。
总的来看,产业引导基金宣传力度不及PPP,但落地项目比较多,从架构上看更易实现政府和社会资本共赢。
我们认为,产业引导基金作为政府、金融机构、专业投资人三方的结合体,可以产生以下多方面优势:
提升政府产业配置效率。政府可以通过依靠专业机构的知识和经验,在政府施政过程中作为参考,更准确的将有限资金进行科学的配置,投入到最具有潜力的行业、企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