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用领域,2012年2月,一个叫做“阳光屋顶百万座”的发展计划在岛内开始施行。这个与大陆“金太阳计划”有些类似的发展计划提出,2012年度台湾地区规划的太阳能建设目标为100兆瓦,以鼓励屋顶型太阳能
光伏系统为主。当年上半年趸购费率为每千瓦时最高为新台币9.4695元(按当时汇率折算合人民币2.02元/千瓦时),并协调台电公司简化作业程序,缩短民众申设时间。
该计划预计到2015年,台湾完成光伏装机420兆瓦,2020年达到1020兆瓦,2030年达到3100兆瓦。台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在这项规划发布时,也提出“将随着太阳光电发电成本逐年下降,每年推动容量逐年递增,达到家家户户普及的设置目标”。
成功与失败多少都有一点,同样的跌宕起伏,面对未来,台湾光伏企业路在何方?
从目前的全球市场来看,台湾的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依然具有强劲的竞争力。根据有关机构的统计,晶硅太阳能电池仍然是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主力产品,2014年产量达8.7吉瓦。由于性价比高,广受国际市场欢迎,93%的产品外销国际市场。硅片是台湾产量第二大的太阳能光伏产品,2013年产值占比达19%。中美晶、绿能为两大制造商,主要供应岛内电池厂,不过无法满足所有业者需求,因此仍须向岛外采购,主要进口地区为韩国和大陆。
虽然有“阳光屋顶百万座”计划的推出,但目前台湾仅有630兆瓦的累计安装量。和此前预期的10吉瓦电池年产量相比,显然是杯水车薪。由于台湾的地理环境对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有不少限制,加上风、光发电不稳,仍需克服供电不稳的问题。但即使如此,台湾仍将2030年的再生能源发电量总装机目标提升到17250兆瓦,占总电力系统装机30%以上,其中包含8700兆瓦的太阳能光伏装机量。
在制造领域,由于岛内市场狭小,台湾光伏企业只能把走出去作为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近年来,台湾企业已经把触角伸向了包括大陆市场在内的岛外市场。
然而,即便是进入大陆市场,也要面临残酷的竞争。纵然台湾电池企业在技术等方面还有些优势,但成本是无论如何也比不过大陆。
“台湾本土市场的现状为0.5吉瓦/年,但产能却超过10吉瓦/年,必须向外出口,才是活路。”台湾有关业内人士坦言,“如今台湾厂商在生产及服务等品质上并未落后,但是缺乏足够的资金向海外做更长足的冒险。”
全球光伏市场远景甚大,但是台湾当局却没有像大陆政府一样大力支持太阳能产业。他提出,为了台湾光伏产业的未来,企业应同心向外谋求生路,政府也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
台湾岛内的光伏从业者也期盼通过资源整合,提升行业整体的营运效率,在营运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整体供应链价值,提升议价能力,降低生产成本。
面对未来,台湾可通过与大陆及其他地区的产业合作及项目投资,真正实现优势上的互补。事实上,台湾光伏企业在管理方式等方面比大陆企业要先进很多,这方面是最值得大陆企业学习和借鉴的。大陆和台湾是命运共同体,只有两岸共同强大起来,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稳固的市场。这种合作,其实一直都在持续。近年来,两岸企业间、行业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技术、政策等层面的会议也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