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项目破了脱贫难题
“这一个项目,就解决了我们村集体脱贫问题。”4月28日,即墨市灵山镇索戈庄村村书记张孝莲指着村里新建的110万千瓦时光伏太阳能发电站,展望起了村子的美好前景:发电站建成后,每年将发电13万度,为村集体增加13万元的收入――对于一个负债57万元的空壳村,一个项目即破解了村集体脱贫难题。
“没花一分钱,用电不花钱,还能卖钱。”张孝莲说,一个光伏太阳能发电站投资120万元,由青岛、即墨两级财政帮扶,占地1000平方米,建成后并入国家电网发电,由建设方青岛昌盛日电来维护。
记者了解到,即墨市30个省级贫困村都建设了光伏农业项目,这是即墨为省级贫困村“量身定制”的精准扶贫项目。“光伏扶贫是精准扶贫项目之一,它将光伏应用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变‘漫灌’为‘滴灌’,变‘输血’为‘造血’,通过开发太阳能资源,连续25―30年可产生稳定的收益。”即墨市基层组织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30个省级贫困村平均年发电量达400万度。
在光伏太阳能小镇――即墨大信镇,10个新型农村社区均建设有500―1000亩太阳能光伏大棚,由企业建成中心社区及光伏农业科技大棚,中心社区以太阳能为主题元素,配套建设太阳能产品及服务设施,实现光伏、现代农业和新型城镇社区的有机结合。
记者看到,每个大棚上面都铺设了太阳能电池板。区别于普通大棚,这些大棚上面发电,下面种植蘑菇、茶叶等作物,发电种植两不误。建设光伏发电站需要占用大片土地,而在沿海地区,土地资源极其珍贵,光伏农业大棚的建造,把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不仅获取了清洁环保的新能源,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村民孙文君有2亩农田,过去主要种花生、玉米、小麦,年收入最多两三万元。光伏农业园区建成后,公司从他手里流转到了土地,又招聘他来种平菇,赚到双份的钱。初期的菌包生产、食用菌种植和后期的深加工、市场销售,都由公司负责,孙文君只做中间环节的管理和采摘。他的两亩棚年产平菇18万公斤,除去各种成本,纯利超过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