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光伏电站的核心组成部分,组件的“竞争”可能是产业链中最为激烈的一个环节。500W+、600W+、700W+……光伏组件功率节节攀升,主要来自电池技术迭代和转化效率的进步,以及光伏组件尺寸增加。从BSF电池到单晶PERC电池,以及今年以来各种N型技术路线的应用,组件转换效率从21.3%左右提升至22.1%以上。作为光伏发电的重要一环,光伏组件安全可靠性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电站的稳定运行,组件转换效率更是将直接决定光伏电站的投资回报率。
一、组件功率虚标卷土重来
近年来,随着行业技术不断发展,光伏市场愈发成熟,包括功率虚标在内的行业乱象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是,随着今年以来光伏产业链价格“跌跌不休”,跨界进入光伏的企业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依然要警惕光伏行业中存在的一些乱象“卷土重来”,比如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组件功率虚标,不正当竞争,等等。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也曾透露,光伏全产业链今年底有效产能预计达到700GW以上。在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之下,不少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组件功率虚标、制造噱头营销等不正当竞争乱象也开始逐渐蔓延。
目前,光伏行业新产品功率标准并不统一,部分企业倾向于虚标高功率,以吸引客户购买。据了解,某企业销往欧洲的组件订单,其功率复测比标称功率低了5-10W,被买方要求退货。
组件标称功率是指组件在标准测试条件下的额定输出功率,通常以瓦特(W)为单位表示。标称功率仅仅是组件性能的一种指标,不能完全代表其实际输出功率,但与其发电量紧密相关。
据了解,影响组件功率的因素包括电池效率、组件封装的光学损失、电学损失以及组件尺寸等。但并非硅片、电池尺寸越大,光伏组件的转换效率就越高、产品就越先进。
而虚标功率,就是将组件的实际功率夸大宣传,使用大于实际功率的参数去标称其额定功率的一种行为。虚标功率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在产品宣传上,大幅提高组件宣传功率,突破可达成的组件功率上限,以达到吸人眼球、制造噱头的目的;另一种为在产品交付上,将低功率的组件标为高功率组件交付给客户,这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属于商业欺诈行为。
目前,行业主流p型PERC组件的量产转换效率在21.3%,对应182组件功率为550Wp、210组件为660Wp;主流n型TOPCon组件和HJT组件转换效率接近22.1%,对应182组件功率为570Wp。由于有少量高效电池产出的存在,制成组件后对应的组件功率也会相应地提高5-10W。尽管这一部分产出相对较少,需要关注厂商的交付能力,但也仍处于真实的效率和功率范围区间。而比目前主流量产功率高出20W甚至更多的组件,则需要我们保留一定的疑问。
二、组件功率虚标危害巨大
每一块组件都关乎企业的品牌效益,更关系中国制造的声誉。产业链竞争日趋激烈的光伏行业应始终心怀对市场的敬畏,保持潜心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耐心成本。组件企业若走上虚标功率的捷径,企业上上下下将不会再重视组件产品质量和技术,对公司伤害巨大。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理应适用第20条罚则“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三、组件功率虚标如何解决
对于组件功率,各认证机构的标版也会有一定功率差别,包括TUV莱茵、TUV 南德、TUV北德、中国计量院等鉴定机构,对同一批次组件的功率鉴定结果存在差异。一般来说,5W左右的误差属于行业普遍认同范围,如若企业送鉴的样品与量产存在品质差异,这就值得警示。
除此之外,有些企业故意虚标更高功率的行为也屡禁不止。在投诉平台,常见的组件投诉多数集中在以下类型:以次充好、虚标功率、偷工减料、贴牌销售等行为。这样的行为,严重威胁了我国光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仅对企业自身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其声誉和信誉,甚至会对我国光伏行业的整体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某一线组件企业负责人表示,光伏组件不仅需要 “认证送样”和“实际量产”一致性,更需要“实物”和“标识”一致性,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抽检力度,共同为中国制造的品牌声誉负责。
原标题: 组件功率虚标卷土重来,危害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