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188金宝搏下载app » 市场 » 正文
 
60家企业争先扑入 跨界储能雷声渐起!跨界失败利润暴跌-储能的第一批‘阵痛企业’来了
日期:2023-09-27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chenglingyan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2023年,储能迎来“大跨步”式的发展元年。一时间,更多的投资者从其他赛道蜂拥而来,迫不及待谱写自己品牌的储能故事。

然而同样是今年,跟风入局中的不少企业已有“出局”迹象。它们的储能业绩开始力不从心,有的甚至宣布剥离储能业务。

企业要专注主业发展,有余力再跨界储能,资源和战略一定要匹配,想借跨界讲故事套现,在储能赛道会被反噬。

储能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企业要专注主业发展,有余力再跨界储能,资源和战略一定要匹配,想借跨界讲故事套现,在储能赛道会被反噬。“储能看起来简单,做好不易”“并非所有入局企业均可分一杯羹”“要想成功跨界储能,一要有资金,二是业务要专一”。

谨慎评估


信息显示,*ST宋都是杭州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之一,2021年亏损3.94亿元,*ST宋都于2022年1月跨界锂电领域自救,然而2022年公司全年净利润亏损35.64亿元。*ST宋都退市并非个案,此前已有两家跨界锂电储能企业告别A股市场。退市未来6月28日被摘牌,摘牌前主营业务为医疗服务业务及煤炭贸易业务。该公司在去年6月宣布,收购瑞福锂业和新疆东力矿业两家公司的股权,进军锂业领域,其中瑞福锂业70%股权的收购价为33.6亿元。

必康退7月12日被摘牌。必康退为药业公司,2015年12月借壳九九久登陆深交所并切入六氟磷酸锂领域,此后大手笔进行投资扩产。

在跨界涉足储能的企业眼中,储能行业就像一块“大肥肉”。自从2022年以来,不少来自风电、电子、材料、互联网、房地产、教育、家电、航运、食品等领域的企业入局储能。有近30家企业官宣跨界储能领域,如风电设备企业明阳智能、环保巨头龙净环保、互联网科技小米、电子制造海能实业、房地产碧桂园、家电企业康佳集团、制盐企业雪天盐业、食品企业黑芝麻等。

据巅峰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储能行业已吸引来自15家企业的跨界巨头,既有电子产品企业佳禾智能、富士康、康佳,也有报喜鸟、日播时尚、浪莎针织等服装企业,还有酒业龙头五粮液等。近日公布的《财富》中国500强,涉及储能的企业有49家。

储能行业专家彭宽宽表示:“跨界可以带来新观点、创新新技术、拓展新场景,如此多的企业跨界奔赴储能,证明了行业的景气度。不过,也要认识到,储能作为一个新产业,本身的价值决定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定位是灵活性调节资源,市场空间就这么大,跨界企业需要谨慎评估。”

优胜劣汰

按照《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保守场景分析,预计2027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97.0GW。业内人士纷纷表示,“在政策不断加码支持的大背景下,跨界企业看好储能行业前景”“目前储能行业发展蒸蒸日上,仅A股市场就有288只储能概念股”。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表示:“新型储能将成长为万亿级以上的大产业,多元化的技术路线百花齐放,多场景应用层出不穷,国内外市场环境日新月异,从装备、材料、电气设备、消防装置、检测与认证、第三方服务和贸易型企业等产业链利益相关方,充分竞争中有部分企业会出局。”

“当然,不少跨界储能的企业在资本驱动下,由于技术沉淀、人才储备、供应链体系、产品定位、市场定位以及品牌建设和国内外渠道资源等方面的不足,进入之后难以实现技术创新与市场运营的突破,而更多选择拼凑团队,打造同质化产品。在资金、产能、研发、人才、产品迭代升级以及价格战下,部分企业水土不服,自我进化能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速行业洗牌。”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柏强表示:“虽然目前储能行业出现过剩趋势,但是节点性过剩,未来市场需求仍是短缺。跨界布局储能的企业也有可能发展成为行业第一。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储能企业数量会明显小于现在,大多数跨界企业可能会被淘汰。”

明确定位

在业内人士看来,跨界储能的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搞技术研发,而储能产业链长,企业是侧重储能电池、储能系统集成还是专注工商业储能,需要明确定位。

巅峰认为,在良好的政策机制与市场生态环境下,有深厚技术沉淀、现代化制造工艺与生产能力、领先管理水平、责任担当的企业一定会脱颖而出,成为储能领域中坚力量。“对于跨界储能企业来说,不可盲目抢占赛道。”彭宽宽企业要评估有无足够的资源支撑战略落地,战略规划和资源一定要匹配。“在储能行业爆发的关键期,跨界入局储能赛道的企业需要量体裁衣,设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跨界入局储能的企业,要避免资金浪费和迷失方向,围绕自身优势破圈,而不是短时间把摊子铺太大,万一资金链断裂,风险系数也将加大。”巅峰储能建议,“储能行业对人才和技术要求极高,不具备优秀技术团队和研发能力的企业可与储能领域的小伙伴建立战略联盟,共同推动技术创新。”

眼望着,这些企业相继在无比风光的行业风口中“倒下”,是否预示着,储能发展已经迎来阵痛期?

储能老兵,业绩糟心!

科陆电子是国内最早从事储能系统集成业务的企业之一,可谓储能“老兵”。今年6月,它被美的集团正式被纳入麾下。

家电巨头+储能老兵!这样的组合本应是强强联合。但前不久,科陆电子交出的半年报却让人失望。


数据显示,科陆电子上半年储能业务营收1.3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8.20%,营收比重从11.96%降至8.71%。
图片

储能业务毛利率更是只有5.41%,相比去年同期下降21.66%,且远低于主营业务毛利率32.43%。

640 (1)

成绩略显糟心。本来像“救东风”般入主的美的集团,似乎也没给科陆的储能业务带来多少促进效果。

(该结论仅针对上半年数据。笔者认为,在过渡期沉淀后,这起1+1的合作,将会使科陆电子获得在资金、人才方面的支持。)

订单方面更是表现糟心,上半年储能累计发货近800MWh,其中的485MWh还是去年3月签订的南美洲储能项目,也就意味着上半年并没有多少订单。

财报还显示,自2020年10月开始,科陆电子陆续有多个用户侧储能项目、调频储能项目涉及合同解除诉讼,其中部分项目涉及诉讼已结案,仍有北京、广东等多地的用户侧储能项目诉讼未决。

诸多问题在身,在储能大时代中,留给科陆电子自证的时间,还有多少?

跨界企业,频频受挫!

一面是科陆电子等企业的盈利惨淡,另一面,近期短短数月内,有10余家上市企业频频退市!跨界储能之路接连失败。

它们从入局储能、到拓展业务、再到最后不得不终止业务,未免让人唏嘘。

昆仑万维

近日,昆仑万维公告称拟转让控股储能公司、剥离该公司储能业务。这距离其官宣踏入储能还不到一年。公告中,昆仑万维对于剥离储能企业给出的理由是,优化自身资产和业务架构,提高公司资源利用效率。

而据了解,公司在今年7月还有合作设立电解液制造合资公司的意向流出。

厚能股份

厚能股份是一家租赁锂电池及锂电叉车的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在新三板上市。9月12日厚能股份披露,因锂电池生产规模小及设备陈旧原因,导致生产成本较高,不适应市场需求,公司决定停止锂电池生产。

冠城大通

冠城大通原本主营业务为房地产, 2015年成立福建冠城瑞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经营锂电池、储能电池及电源管理系统的研发等业务。今年,冠城瑞闽资不抵债面临剥离或转让,冠城大通表示会尽快完成动力锂电池处置工作。

明冠新材

明冠新材主营业务为太阳能电池背板、光伏组件用POE膜、PVB膜等新型复合膜材料。2021年11月,子公司明冠投资以4000万元收购兴华财通70.00%股权,间接获得博创宏远 35% 股权,以拓展锂电产业链。2022年,明冠新材决定出售博创宏远股权,即放弃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业务线。

ST宋都

宋都基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是杭州老牌房地产开发企业,2022年1月,拟成立子公司浙江宋都锂业有限公司,正式进军锂电行业。此后宋都股份还与西藏珠峰、启迪清源于签署了合作协议,拟开展锂电业务。2023年7月,*ST宋都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最终从A股退市。转型储能彻底宣告失败。

百合花

百合花集团是一家有机颜料制造企业,经营范围为化工原料及产品生产销售。2022年10月,拟定增募资不超过11.77亿元跨界布局新能源锂电材料业务。

今年7月,百合花公告称取消了此前计划的年产40000吨电池级磷酸铁锂项目。这距离它宣布跨界仅不到一年时间。

ST未来

上海智汇未来医疗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原主营贸易业务和医疗服务业务。2022年12月,*ST未来拟收购山东瑞福锂业70%股权,转型向锂电池新材料行业。然而在其股票终止上市后,将转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

ST必康

*ST必康为延安必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新能源板块、新材料板块、药物中间体板块、医药商业板块等。

今年2月,延安必康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九九久科技计划在现有年产5000吨六氟磷酸锂装置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但今年4月,*ST必康被深交所通知于7月11日终止上市。

珈伟新能

珈伟新能主营业务为光伏电站等新能源消费类、工业类产品领域。最早在2016年,珈伟新能成立孙公司珈伟隆能固态储能科技如皋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储能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组模块、系统研发等。2022年4月,珈伟隆能宣布停产锂电,原因是资金无法及时筹措到位。

海辰药业

海辰药业是一家医药研发企业,2022年6月转型锂电材料领域。2022年6月,海辰药业拟向3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将募集资金4亿元用于四个项目建设,其中8000万元拟投向年产5000吨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建设项目。但在2023年2月,海辰药业宣布终止发行股票事项。

万里股份

重庆万里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铅酸电池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老牌企业。2022 年 1 月,万里股份公布筹划重大资产重组计划,万里股份拟以7.35亿元置出万里电源100%股权,同时作价11.8亿元购买特瑞电池48.15%股权。然而2023年2月,万里股份宣布终止收购特瑞电池48.15%股权事项。原因是双方对公司的估值、业绩承诺等未达成一致。
在这一波“储”动浪潮里,跨界企业有的通过做减法,剥离主营或非主营资产,聚焦光伏产业;有的通过做加法,在原有主营业务之上,开辟储能新业务,希望通过加持热门赛道,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代工之王”富士康正式进军储能,锚定了新的增长极。2023年7月3日,富士康新事业总部再次披露招聘公告,涉及EV类、电池业务类等多个岗位,主要围绕电动汽车、电池两大业务板块,其中还包含储能及动力电池业务岗位。由此可见,“代工之王”富士康跨界储能、电动汽车领域又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锐意进取的松发股份,力争储能锂电池市场领先位置。2023年6月12日,陶瓷企业松发股份发布公告,拟以支付现金的方式从控股股东手中购买安徽利维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主营储能产品包括26700系列圆柱电芯、软包储能电芯、短刀电芯等,应用在便携式储能、户用储能、通信和基站储能等场景,同时生产和销售锂电池)不低于51%但不高于76.92%股权,宣告进军储能赛道。

巨额亏损、股价低迷,“环京王”荣盛跨界新能源自救。2023年6月8日,房地产企业荣盛发展披露,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从控股股东手中购买荣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软包叠片动力电池、锰酸锂电池、三元动力电池,电池产品主要应用于PHEV商用车)76.45%的股权。

长久物流发布新战略,剑指万亿电池回收和储能市场。2023年5月19日,物流企业长久物流宣布,拟通过股权转让和增资的方式以1.26亿元的价格获得广东迪度新能源有限公司(主营锂电池制造、销售,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等)51.00%股权;拟投资5亿元,在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5月24日,长久物流对其从2022年开始布局的 “光储充检放” 一体化项目和自研地梯次储能产品、户用储能产品和工商业储能产品进行了发布介绍。

“借壳”日播时尚上市,服装变新能源?2023年5月15日,服装企业日播时尚(603196.SH)披露拟通过资产置换和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锦源晟(主营业务包括铜钴镍锂锰等矿产资源开采及冶炼、锂离子电池正极前驱体及正极材料的研发及制造、动力电池与材料的回收)100%股权,并计划重组上市,将主营业务从服装全面转型储能。

服装巨头“报喜鸟”跨界储能!2023年5月9日,服装企业报喜鸟通过全资子公司报喜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1000万元,与平阳源泉共同投资平阳浚泉养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将在未来定向投资新型储能解决方案、锂电池检测等领域。

袜业巨头浪莎下场造电池。2023年4月23日,服装企业浪莎股份旗下浪莎针织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经营范围新增电池零配件生产、电池零配件销售、电池销售、电池制造等新能源相关业务。

坐不住了,五粮液也要跨界入局储能?2023年4月16日,白酒企业五粮液集团 投资设立100%控股的四川五粮液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达10亿元,经营范围涵盖新兴能源技术研发,引发市场热议。

黑芝麻业务转型,增资35亿布局储能产业。2023年4月1日,食品企业南方黑芝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宣布终止对主营储能锂电池的天臣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增资计划后,拟将全资子公司江西小黑小蜜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业务转型为储能锂电池生产经营,并计划投资35亿元建设具有8.9GWH产能规模的储能电池生产基地。

在碳中和政策和“双碳”目标的推进下,不少企业都把储能作为自己进军新能源领域的赛道。大量资金涌入,企业跨界入局,在促进储能行业技术百花齐放、使得行业更具活力的同时,也让产能过剩风险增加,行业竞争将更加白热化。但行业狂欢之下,如何走出自己的生存之道,才是关键所在。

是什么导致这些公司入局失败?

储能这块“大肥肉”,怎么在这些企业嘴里就不香了?巅峰总结了以下几点,和各位一同探讨:

1.市场具备自我调节的特点,优胜劣汰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自然规律。

随着储能技术的发展,多元化的发展路线将百花齐放。在装备、材料、电气设备、消防装置、检测与认证、第三方服务和贸易型企业等产业链利益相关方,激烈的竞争中必定会让部分企业出局。

其次,不少新入局的企业缺乏技术沉淀、人才储备、供应链体系等关键要素,往往选择打造市场同质化产品。随着行业发展,渐渐显示出水土不服。这一定程度加速了行业的洗牌。

乐创能源董事长&CEO潘多昭前不久就表示,储能并不是一定要等到2030碳达峰,才会有大爆发。储能的增长速度翻倍绝对超过光伏行业,光伏增长50%,储能一定是乘两三倍。当然,大规模增长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波动带来的阵痛。
图片

2.行业相关规范标准缺失

再次回顾上半年的储能市场,多家企业一度上演高薪“抢人”。据透露,特斯拉一线普通工人一年17薪,平均下来月收入近1万元。此外还有7%的五险一金,5%的住房公积金,免费工作餐,免费班车,全家免费商业保险等等。

为了抢人,储能企业给员工开出的工资普遍居高。“变形”的抢人动作后也折射出储能行业发展初期市场的无序。

行业内长时间鱼龙混杂,就必然会在发展中淘汰专业度欠缺的人;储能的快速升温,也导致初期很多标准体系建设没有跟上发展步伐。储能的多元价值无法在市场机制中完全体现。

等到质量和规范标准逐渐成型,市场将越发进入良性发展状态。

3.企业应找准方向、定位,探索多种商业模式

储能企业要在赛道内找准自身位置,侧重储能电池、储能系统集成还是专注工商业储能,都需要明确定位。

跨界而来的储能企业不可盲目抢占赛道,要量体裁衣,设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专注主业发展,有余力再跨界储能,将资源和战略相匹配,想借跨界讲故事套现,会被储能赛道反噬。 

原标题:60家企业争先扑入 跨界储能雷声渐起!跨界失败利润暴跌-储能的第一批‘阵痛企业’来了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巅峰储能
 
[ 188金宝搏下载app 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118金宝app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