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讯:近日,国家电投山东能源有限公司在济南发布我国首个近海桩基固定式海上风电实证数据成果,标志着近海海域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要突破。9月27日,新黄河记者跟随该公司工作人员实地探访地处烟台海阳的HG34桩基固定式实证试验项目。随着该项目验证成功,HG34一期项目将于年内开工建设,明年年底有望具备并网发电条件。
从烟台海阳近海海域出发,乘船航行两个多小时后,离岸6.5千米的国家电投山东海阳HG34海上光伏实证项目映入眼帘。茫茫大海中,两个大小模块的实证项目屹立于深8.5米的海水中,光伏板“仰头”面向天空。
据了解,自2022年拿到HG34项目开发权以来,为保证一期项目顺利实施,国家电投山东能源有限公司在海阳市辛安镇近海海域HG34一期项目边界选择了条件最恶劣的区域,建设了两个大小模块的实证项目,验证技术路线可行性。截至目前,这是国内首个在近海开放式海域建设的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实证项目。其采用了308千瓦大模块和92.4千瓦小模块两种实证方案,大模块方案安装560块光伏组件,装机容量308千瓦,采用钢管桩+固定钢桁架的结构形式;小模块方案安装168块光伏组件,装机容量92.4千瓦,采用PHC管桩+固定混凝土桁架的结构设计方案。
面对海上复杂的环境特点,海上光伏项目的建设,结构安全性至关重要。除了海面上肉眼可见的光伏板,更多的工程隐藏在海面之下。国家电投海光筹建处负责人孙超告诉新黄河记者,该实证项目所用柱桩平均长29米,往下,要穿越近9米的海水,再穿越9米深的厚淤泥层,然后穿越3米深的基岩层插入海底砂岩。
海上光伏项目的建设,施工便捷性也是项目实施的关键。在施工方面,该项目也进行了创新性探索,采用了两个“一次性”设计理念,即一次性在陆上完成模块结构拼接、组件及桥架安装、电缆敷设和一次性海上吊装就位,高效利用有限的海上作业窗口期,保证工程进度。
“采用这种施工方式,不仅减少了海上作业人员,也提高了作业效率,整个吊装施工仅用时3个小时。”孙超告诉新黄河记者,在无成熟技术方案供借鉴的情况下,HG34自离网发电以来运行良好,抗风浪、抗腐蚀等数据远超设计预期。他们将继续收集数据,为后续规模化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实证项目的顺利推进,HG34项目将真正步入建设阶段。按照规划,该项目总规模为2700MW,将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为500MW,二期1000MW,三期1200MW。实证数据成果的发布,为项目建设奠定了基础。按照计划,HG34项目预计在2024年底实现并网发电。
原标题:明年底,山东海阳HG34海上光伏项目有望并网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