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年产4万吨钠离子正极材料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2023年6月,作为2022年浙江省山海协作工程典范,年产4万吨钠离子电池技术攻关与产业化项目成功入选2023年度新增浙江省重大产业项目、国家工信部重大产业项目……近年来,钠创新能源产业化进程正如火如荼。
2023年1月,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钠离子电池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政策加码,为未来储能行业发展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
“今年可以称为是钠离子电池量产元年。” 浙江钠创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陈佳豪表示,为全球钠离子电池制造商提供关键材料解决方案是钠创新能源的使命方向。“未来,钠创新能源将继续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研发、生产和销售钠离子电池核心材料,加快推动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和商业化。”
储能领域为何看中钠离子电池?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及储能行业快速持续增长,锂电池成为了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80%以上的锂资源依赖进口,且价格不断攀升,那么,下一个能快速产业化的电池材料是什么?
“钠电和锂电被发现的时间相近,但是锂电成熟较早,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现了飞速发展。” 陈佳豪指出,出于能源安全及产业化发展需求,钠离子电池的兴起是必然的。
我国钠资源储量大、分布广泛、成本低,相比较锂电池,钠离子电池的优势在于其超高安全性、高低温性能优异、功率特性佳及经济性强,可以用于支撑大规模储能技术可持续发展。
“目前市面上电池的材料有很多种,但是钠离子电池是下一代能够最快实现产业化,并且在诸多方面都有优势的材料。”正是看中广阔的市场蓝海,国际知名电化学能源专家、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马紫峰前瞻性布局,于2018年成立了浙江钠创新能源有限公司。
“2018年,锂电产业已趋于成熟。很多人都还没有意识到钠离子电池的必要性和经济性。” 陈佳豪表示,马紫峰教授在燃料电池、锂电池再到如今的钠离子电池等领域均有深入的研究。而且,早在2011年起,研发团队就已经开始钠离子电池相关材料的研究,这也为钠电产业化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独立研发,领跑钠电行业
“只有钠离子电池的材料做到批量生产,下游电芯才能做得出来。钠创生产的正是钠离子电池的两大核心主材。”钠创新能源主要聚焦钠电正极材料和电解液,是钠离子电池智能制造的服务者。
自2018年成立以来,钠创新能源始终在产业化的道路上策马扬鞭:2019年,建成全球首条吨级铁酸钠基正极材料生产线;2021年,建成全球首条百吨级前驱体和正极材料合作生产基地;2022年10月,年产4万吨正极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
“目前,市面上能够量产的企业较少。我们进入产业的时间较早,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在陈佳豪看来,公司有着多年的技术积累、丰富的团队合作经验。“钠创在各类材料中均有技术储备,这是我们独有的优势。”
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强大的电化学能源科学研究基础,公司独立组建了浙江钠创新能源研究院、上海钠创新能源技术中心,持续开展钠离子电池工程科技创新,专利布局完善。
2022年,“钠离子电池技术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通过浙江省发改委认定。陈佳豪表示,顺利通过认定,是国家认可钠创新能源发展的小小里程碑,也是国家支持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的表现。
产业化指日可待,未来可期
2022年,上海发布的《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中提出,将面向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以核心突破、首创示范为导向,推动先进核能、新型储能等技术研发突破及产业化。
当前,以钠离子等为代表的新型电池和相关技术产品,是支持新能源在电力、交通、通信等各领域广泛应用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
“所有的材料要实现工业化,都需要时间。”目前,钠离子电池尚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产量还没有形成规模。
不过,钠创新能源早已抢先布局,为实现规模化量产,动作频频。如自主建设先进钠离子电池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年产4万吨正极项目一期工程于2022年10月建成投产。后续,还将持续建设万吨级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生产线……从0到1,钠创新能源每一步的发展与扩张都十分坚定。
“当前,材料端存在诸多瓶颈,关键是在于工业化,将材料的一致性做稳定,是最为核心的。” 陈佳豪表示,钠创新能源正逐步实现全自动化,通过产能提速,推动市场良性健康发展。
在陈佳豪看来,未来,储能领域将是钠离子电池应用的最大的蓝海。“我们希望通过钠离子电池材料生产能力持续建设,满足源源不断的用户需求。”
“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和商业化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今年将实现千吨级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的产能。”陈佳豪认为,随着钠离子电池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明年万吨级产能将触手可及。未来,钠创新能源将着力推动钠离子电池产业链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钠离子电池材料产业化先锋。
原标题:从锂电到钠电,乘东风布新局,产业化先锋花落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