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肥城蒸腾着发展热潮。在肥城市湖屯镇小中泉村“天合4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建设现场,多处水面已经安装了渔光互补立柱和光伏板支架结构,起重机正在进行水泥柱吊装作业。
据了解,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800亩。“渔光互补”是指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利用太阳能发电,下方水域发展特色养殖,使水域空间得到全方位立体利用。
肥城曾因煤而兴,北部矿区采煤形成的塌陷地一度成为发展的“包袱”。而光伏发电是重要的清洁能源之一,为唤醒沉睡的塌陷地,肥城市坚持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充分挖掘统筹采煤塌陷地、荒山荒坡、水面等可利用资源,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位于石横镇东部塌陷区的天合150兆瓦“农光+渔光”互补项目建设现场,打桩、支架、组件和电器安装同时展开作业,占地200亩的现代农业大棚也在加紧建设中,整个工程已完成90%的建设任务。“目前,钢架蔬菜大棚已建设49个,准备进行羊肚菌种植,届时这里将成为泰安市最大的羊肚菌种植生产基地。”天合光伏项目服务专员介绍道,项目完成后,能解决100人的就业问题。
为确保项目快建设、早受益,目前施工方正抢抓当前天气适宜的有利时机,科学组织人力和机械施工,在一期并网发电的基础上,全面铺开了二期项目和建设和施工。目前,已完成二期项目35%的打桩量,完成光伏板安装近10%的组装量。
棚下种植、棚上光伏,水面光伏电站、水下渔业养殖。目前,项目一期年平均发电量约10000万度。“农光+渔光”互补,实现借“光”生“金”。
目前,经过统一规划和建设,石横镇辖区内近万亩塌陷地上以天合光伏项目为切入点,集“光伏+农业+渔业”于一体的绿色协调共生区已初步形成,户均增收8000余元。
塔吊林立,车辆穿梭,机器轰鸣……走进老城街道采煤沉陷区200MW农光+渔光互补项目二期施工现场,同样涌动着加快发展的滚滚热潮。
老城街道部分区域位于肥城煤田范围内,境内曾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目前,煤炭资源已尽枯竭,形成了近万亩的采煤塌陷地。如何将塌陷地变成“聚宝盆”,亟待解决。
打造光伏产业与农林牧渔业复合发展模式,老城街道建设农业设施200万平方米、林渔畜禽立体养殖区180万平方米,形成了顶上有光伏、地上有农业、周边能务工、配套有保障的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在区域内实现了“光扶农、光促农、光富农”。
创新探索“光伏+”发展新路径,肥城沉睡的塌陷地醒了,绿色经济点亮了。据测算,今年,肥城市绿色电力装机总量将达到1500兆瓦以上,预计年发电量18亿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59.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62万吨。
原标题:肥城:“光伏+”唤醒沉睡塌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