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市场空间巨大 成本降低有大招?
储能作为
新能源发展和电动汽车的关键环节,其市场空间巨大,将改变整个世界的能源格局。然而要实现储能商业化还必须降低成本,只有确保储能技术经济上的可行性,才能实现大规模商业应用。
1梯次利用
梯次利用,廉价的家庭储能系统需求可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提供新思路。目前,全球各国积极开展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方面的实验研究和工程应用,多国已有成功应用的工程和商业项目。随着
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4—5年之后,无疑将有大量的退役动力电池。因此,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梯级利用也渐成行业热点。
动力电池按照国家标准到了使用寿命,从
新能源车上拆下来的时候,还有相当的容量和较为宽泛的使用空间。将退役的动力电池应用于储能领域,不管是从经济性还是环保性上而言,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见,
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动力蓄电池的梯次利政策预期增强,这将大大降低储能的成本,催化储能的发展。
据统计,到2020年,将有500万辆
新能源汽车,对应有500万个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商业价值巨大,峰谷电价差套利、储能补贴、需求侧管理等经济效益达到4243.13亿元的巨大规模。
2技术提升
据数据显示,材料的成本占到储能电池的成本约在40%-50%。提升关键材料技术,降低关键材料成本对于储能产品成本的降低有着重要意义。目前相关的技术提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储能膜
新加坡国立大学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研究者日前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膜,他们宣传为世界上第一种储能膜。这种膜十分柔软,可折叠,可存储更多能量。最值得关注的是,该种膜的成本非常的低。使用基于液态电解质的现有技术,存储一法拉电容的成本在7美元。而使用这种膜,其成本可以降低至0.62美元。目前该技术已经获得美国的技术创新专利。该项技术的潜在应用领域包括电动汽车和太阳能、风电储能领域。
(2)非氟离子膜
目前,绝大多数钒电池厂家使用的都是来自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全氟离子膜,此膜材料一度占钒电池成本比重约在50%。而张华民团队在学术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非氟离子膜。据悉,非氟离子膜的成本仅是杜邦产全氟离子膜的1/5,如果能够量产,全钒液流电池的成本可以从现在的1万元/千瓦降低至5000元/千瓦。
(3)新型复合电解液Na离子电池
有专家指出,新型复合电解液Na离子电池有望进一步降低储能成本。所谓的钠离子电池就是使用Na元素取代了原有的Li元素,Na元素成本低廉,获取十分方便,覆盖地表3/4面积的海洋中Na的总储量达到4亿亿吨,每年全世界从海洋中提取5000万吨氯化钠,使得氯化钠成为最便宜的工业原料之一,因此如果将锂离子电池中的Li元素替代为Na元素,可以大幅的降低单位Wh的储能成本,非常适合应用在一些对价格比较敏感的领域,例如大规模储能。
(4)银隆兆瓦级电池储能技术
日前,采用银隆钛技术的深圳宝清电池储能站迎来了安全稳定运行六周年,该储能站是我国首座投运的兆瓦级锂电池储能站,同时是国家863项目和南方电网公司重点科技项目——“10兆瓦电池储能站关键技术研究及试点”示范工程,六年的成功运营标志着我国已研究掌握并成功应用兆瓦级电池储能关键技术。
(5)适用于储能用途的LFP材料
此前有业内人士指出,磷酸盐正极材料应该是储能锂离子电池的首选。相对于动力电池而言,储能电池是将安全性、循环性和成本放在第一位,并不苛求很好的倍率和温度性能,因此储能用途对LFP材料的指标要求跟动力电池有较大的不同。正极材料厂家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出适用于储能用途的LFP材料。而采用磷铁路线生产的球形微米LFP比较适合于储能用途。
原标题:储能产业爆发在即 成本降低有大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