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电站租用农户土地,支付土地租金。宿州协鑫20+20MW“农光互补”项目原土地拥有者可以通过出租土地给光伏公司,每亩可收取年租金约1000元。乐其道提到的返租是指当地的大棚农业经营能人可以向协鑫新能源租赁光伏大棚,通过自主经营,出售农产品获利。
另外,当地贫困劳动力可在光伏电站土地参与种植务工,取得劳务工资性收入。宿州协鑫项目的做法是,光伏项目设施农业优先返租给当地有实力、有经验的种植大户承包经营,并要求种植大户优先招聘当地贫困农民务工。该项目年用工约100人,每人的年务工收入约20000元。
农业大棚里,宿州市埇桥区灰古镇秦坪村农户赵艳在接受PV-Tech采访时说:“我家七亩地承包给公司建光伏电站,一年土地收入可以拿到7000元。平时在项目上打工,一年工资大概有3万元,整年下来总共可以挣到差不多4万元。以前种小麦,一年收入不到两万,现在收益比以前翻了一番。”
深度融合,“输血”变“造血”
贫困农户及光伏项目的自身盈利问题解决了,为了创造更大收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协鑫对宿州农光互补项目做了更长远的规划。
对此,张耀邦的设想是:“先通过在光伏区进行大面积的油用牡丹和设施瓜果蔬菜的种植调整当地传统农业种植结构;其次
光伏发电和加工牡丹油、秸秆粉碎循环再利用,作为食用菌基质、与当地符离集烧鸡名企业合作发展光伏鸡等第二产业;最后以高科技智能温室展示区、光伏牡丹花海、光伏异形棚采摘体验发展都市休闲旅游业,建设美丽乡村,吸引大量游客游览观光,同时展示、销售当地土特产和加工后的农产品,以第三产业反哺一二产业,走一二三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协鑫用“光伏+科技农业”这一创新商业模式为
光伏扶贫开拓了新的方向,实现了光伏电站和农业的深度融合嫁接,且不与农业争土地,做到一个电站,双重收益,变“输血“为”造血”来应对产业相关政策的调整。其发展模式受到了当地政府及贫困农户们的认可,张耀邦表示,将力争把扶贫“定点”做成“典范”。
业内相关分析机构预测,未来5年,光伏农业市场规模可能达数万亿。不同于光伏电站或农业大棚单独的盈利模式,光伏农业走的是电力和农产品的双重盈利模式,效益蔚为可观。
而光伏企业在农光互补领域的发力将起到重要作用,既顺应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趋势,又推进新能源发展的跨界转型。不过,光伏农业扶贫在实践中仍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参与方的合力深耕。
原标题:不争土地不减产 农业光伏精准扶贫“输血”变“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