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录先生在他的《现代化十六讲》中,提到了一种看待人类文明演化的思路,那就是摄取能量和使用能量的能力。
如果把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轨迹做成指数,你能非常清晰的看到,在近两三百年之前,东西方文明基本上都是一条直线,大家都差不多。
但是在近两三百年,人类文明以几乎直线的方式火箭般的指数上升,这一切的原因,就是近代工业革命让人们获得了更大的获取能源和使用能源的能力,这种能力直接带来了人类文明的指数发展。
由此,我们能够得知,能量和能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的底层力量。然而到了今天,人们在评判能源的时候多了一个维度:洁净和环保。因此,谁能提供更高效更环保的能源解决方案,谁就为大多数人创造了价值,它也就理应获得巨大的商业回报。
从古至今,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过从太阳获取能源的幻想。甚至就在几年之前,中国的光伏产业一度走在世界前列,相当的热闹,大有弯道超车替代房地产成为支柱产业的势头。
但是,当时这个产业面临两头在外的尴尬:需求在外,欧洲的政府花天价硬是补贴出了一个幻想中的市场,另一头则是原材料在外。不巧的是,原材料价格一直高企,成本太高,生意做不下去了;然而更惨的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客户破产了,市场没了。
生意最可怕之处不是成本太高,对手太狠,而是市场没了——一群狼一样的对手,在争抢一块海市蜃楼里的肥肉,这就是当年我们光伏行业因为太美而不敢直视的画面。
今天,我们重新思考这一困局,我们发现,问题出在高昂的成本和巨额的投资由少数人承担,欧洲的小政府承担了不可承受之重。
那么换一个思路,既然向整个区域供能的大型光伏机组太烧钱,我们是否有可能用分布式,去中心化的方式来投资做这件事呢?也就是每个人都来投一点,大家一起分担这个巨型的光伏能源网络,可以吗?
后来,还真有人开始推进这件事,有人很聪明的发明了'屋顶银行'这种新商业模式:在屋顶上装一台光伏空调,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空调的电能,然后用不掉的电直接传输给当地电网,按照上网电价进行出售。
本来空调是个电老虎,如此一来,空调节能性大幅提高,同时,还能卖电赚钱。过去有人统计,年化收益甚至能达到10%,原来你买的不是空调,而是一个理财产品啊!
这是一个非常开脑洞的商业模式,可是为什么似乎普及率依然很低呢?这是因为中国的城镇化的开展,是以公寓楼为支点,这样土地使用效率最高嘛,但是公寓楼的楼顶面积才有多大?
因此,这个屋顶空调就只能在乡镇和农村地区开展,但是在经济欠发达的乡镇,装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比较现实,去投资一个有空调功能的可循环能源系统,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说到底,还是一个经济账,还是成本太高。
事情一直发展到2018年1月,就在几天之前,格力电器中标了全美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空调项目,这个技术才有了商业里程碑的意义。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世贸中心,占地84个足球场,全部使用中国生产的光伏空调。能够以如此巨大规模实现商业使用,那么,这个技术的关键成本——光伏组件,很有可能相比过去已经大幅下降了。
巧的是,就在前几天,中国最大也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单晶硅生产巨头隆基股份,宣布在未来3年扩产200%,而且在扩产之前的10月,该公司刚刚宣布大幅降价,在降价的同时扩产,这是一个非常激进的打法,看似矛盾,但其实符合企业长期利益。
光伏之所以普及率低,就是因为它成本高,假如价格下降,市场需求上升,那么降价扩产,对市场份额第一的老大来讲,吃进更多份额,进一步巩固老大的地位,这是对商业价值最大化的理性选择。
由此,我们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线索:光伏组件的商业化,一个重要的背景是成本在下降。成本下降的重要原因是,在经历了前几年破产倒闭彻底的行业洗牌之后,这个行业过度厮杀的竞争格局彻底改写,寡头已经出现。
寡头一旦出现,它就可以通过规模优势,来进行大规模生产。大规模生产,可以获得更低的平均成本,就可以用更低的价格销售以加速普及。在过去,光伏行业人人都能在高速增长的行业中抢到一星半点的份额,因此谁都没有形成真正的规模优势,而今天,这种竞争优势在某些企业正在形成。
有关于成本的另一个关键,是技术路线的清晰。在过去,薄膜、单晶和多晶,好多种技术路线同时在发展,可是到底哪一个才是行业标准?没有人知道。因此,谁都不敢上产能,你不上产能,哪里会有低价格,大家怎么用的起呢?
而今天,单晶技术的市场渗透率在快速上升,2014年只有4%,现在几乎占行业近50%,单晶已经在“成本/效率”的平衡中占据了很大优势,企业敢于扩产,底气就在这里。
最后总结一下,光伏空调虽然不是一个新技术,但是它得益于光伏组件的成本下降,正在快速实现商业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里程碑事件,如果得以大范围普及,那么它有可能开启一个改变世界的伟大进程。
原标题:树泽:光伏空调,大开脑洞的“屋顶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