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188金宝搏下载app » 市场 » 正文
 
光伏“英材”辈出 垃圾变废为宝
日期:2018-09-28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yuguo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编者按:煤炭、太阳能、水力及风力是产生电能的重要来源,但目前我国发电仍以煤炭为主。随着绿色低碳经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利用可再生能源(光伏、风力、地热)发电已成为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本届深圳国际绿色低碳成就展8号馆,记者看到,不仅利用光伏、风力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技术越来越成熟,垃圾焚烧发电、沼气发电也成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补充。

垃圾填埋释放沼气可发电


根据深圳市环卫处提供的数据计算,近三年深圳垃圾处理总量中,垃圾焚烧量占比分别为49%、47%、43%,每年有超过300万吨垃圾进行填埋,不仅面临垃圾围城的严峻局面,且垃圾填埋对土地、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不可逆的二次污染。可喜的是,记者在展会看到,焚烧垃圾发电正成为解决城市垃圾围困的一个重要出口。

据深圳能源集团工作人员陈晓鑫介绍,生活垃圾运入垃圾焚烧发电厂后,卸入封闭式垃圾池,堆放3-5天发酵,再送入焚烧炉内燃烧。垃圾池内的气体可被抽入焚烧炉内助燃。垃圾燃烧产生的热能转换为高温蒸汽,再推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送入电网。目前,该集团在全国已建成环保垃圾电厂8座(其中4座位于深圳),最高日处理能力可达9050吨。陈晓鑫告诉记者,深圳能源在深圳区域的垃圾发电企业每年可处理垃圾190万吨,约占深圳垃圾总量的1/3。到2019年,深圳东部、南山二期、宝安三期三座垃圾电厂投入运营后,日处理能力可达15750吨,年处理垃圾量达到580万吨,占到深圳垃圾总量的90%以上。

300吨以上的垃圾主要通过焚烧处理,而100吨以下的小型垃圾更多的是填埋。记者在中国水业集团的展台上看到,垃圾在填埋过程中同样可以发电,这项技术叫“垃圾填埋气发电”,也就是利用垃圾在填埋中释放的沼气发电。据了解,垃圾填埋气发电技术是目前最优的垃圾“三化”处理处置方式。中国水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经理黄健键说,不是每个垃圾场都会被焚烧,要具有一定规模,同时还要通过较长的审批年限,更多的小型垃圾场还是要通过填埋的方式处理,而填埋中释放的沼气会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对此,中国水业集团开始尝试对填埋垃圾释放的沼气进行处理,发明了沼气发电技术,目前该集团位于深圳的利赛项目,已实现年均温室气体减排量约40万吨。

众多最新太阳能发电材料展出


近年来,光伏发电技术发展迅猛,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但光伏发电材料的发电转化率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探索和追求新的迭代材料成为重要手段。昨天,记者在成都中建材和深圳市昂特尔太阳能等企业的展台上,都看到了最新的太阳能发电材料和技术。

成都中建材展出的新型太阳能材料碲化镉,是一种弱光发电玻璃。展台负责人告诉记者,碲化镉是近两年才发现的光伏材料,它比传统的晶硅发电转效率(20%)更高,可以达到33%。同时,它无边框,美观,不受太阳走向的影响,能与建筑完美结合,目前价格是4元/瓦,每块碲化镉面板有250瓦,价格略高于晶硅,可用于公交车站、光伏建筑一体化等。因目前还在试验和技术完善阶段,发电转发率只能做到12%,未来,碲化镉有望超越晶硅成为太阳能发电的重要材料。

在大型工业发电站和在农业发电方面,太阳能是重要手段。据深圳市昂特尔太阳能公司公司工程师刘斯扬介绍,他们此次展出的新技术——边侧型聚光太阳能发电模组,引入了新型的砷化镓电池理念,并结合更科学、精密的聚光光学原理,创新而成太阳能发电技术。模组聚光倍数可提高1000倍,发电转化率达到30%,价格为15元/瓦(3000瓦起)。此项技术现已出口日本,成为日本高倍聚光的唯一免检产品。

据深圳国际能源与环境技术促进中心副主任王荣介绍,目前新能源发电在整个能源发电比重中占8%,在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未来光伏和地热发电的比重将大幅提升。  

原标题:垃圾变废为宝 光伏“英材”辈出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深圳特区报
 
[ 188金宝搏下载app 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118金宝app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