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31新政的落实,使得光伏行业坠入寒冬,平价上网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趋势,下半年由于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补贴下降的情况下,光伏行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负重前行的光伏人应直面市场痛点,走出泥潭,理性发展。
中国光伏行业在光伏新政倒逼下,一夜进入平价时代。这意味着,光伏市场化发展的大门已经开启,中国的光伏发电在电站的开发建设端进入了市场化的新时代。
然而,旧有电力体制与驱动机制难以跟上平价光伏发电步伐、市场化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输送壁垒难破、重振市场信心尚需时日。光伏发电从政策市场进入市场化市场后,跌汤起伏的光伏行业不仅经历着市场巨变的阵痛,而且也付出了成长的代价。
下半年由于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补贴下降的情况下,光伏行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负重前行的光伏人应直面市场痛点,走出泥潭,理性发展。
痛点一:既有电力体制与 市场化的矛盾
市场化交易步伐加快。2017年10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的通知》,两个月后,又下发了《关于开展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的补充通知》。今年,531光伏新政明确指出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关于积极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进一步完善交易机制的通知》又指出,支持电力用户与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企业开展市场化交易。
通过分布式发电交易手段对光伏收益提升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可以以相比标杆上网电价更高的价格卖给附近工商业用户;二是就近交易不用考虑交易范围以外的输配电价,减少了交易成本,但仍要考虑交易范国内的“过网费”。
然而,我国既有的电网系统、电力体制是与传统能源相适应,并不能完全满足新能源发展。旧有的电力体制无法满足光伏发电的市场化生存,至今不允许隔墙售电,分布式市场化交易在电网侧尚未达成一致。
点评:市场化是电力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方向。由于现有“两部制”以及“双轨制”电价形成机制较为复杂,涉及电网收益确定、过网费确定等多方利益格局再调整问题,促进“后平价时代”光伏发电的市场化进程,需要向传统的电力体制挑战。此外,对于光伏投资而言,未来考虑的不仅仅是光伏本身参与市场化交易如何收益,而是如何结合诸如配电网、储能等形成具有互补性的、可持续性的综合能源系统,如此,才真正具备未来市场地化交易的竞争力。
痛点二:补贴退坡压力骤增 无补贴时代来临
欠补是光伏企业难以承受之痛,千亿补贴成财政难以承受之重。
一方面,欠补对资本密集型的光伏企业资金链带来严重考验;另一方面,随着光伏电站建设规模扩大,补贴缺口也越扩越大。
目前,光伏发电补贴资金需求增速特别快,2015年在全部补贴资金占比占到31%,2017年达到了43%,预计今年会达到46%,光伏将会超过风电和生物质发电,成为补贴资金需求最大的可再生资源的种类。
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时璟丽在公开场合表示,截至2017年底,可再生能源累计补贴资金缺口已超过1100亿元(其中光伏补贴缺口455亿元,占比约40%)。按照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发布的823号文件中控制需要补贴的规模,2020年当年的补贴资金缺口仍然接近1000亿元。
当前,在补贴退坡压力下,现有政策规定,针对无需国家补贴的光伏发电项目,地方政府可以自行组织。无补贴时代已经来临。
点评:补贴下调对行业的活力有提升效果,但是对企业来说,肯定会受到利润下降的影响。这对厂家和经销商都会是挑战。对于企业来说,企业要有相应的定位,要保证企业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对于经销商来说,需要灵活的发展模式,在当地市场占到份额。企业压力可以通过其他渠道缓解,比如从技术上降低成本,也可以从经营渠道上减少成本。此外,没有国家度电补贴带来的光伏发电税收激励,必须有新的政策来激发地方政府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动力。
痛点三:受限“输送壁垒” 新能源“有劲没处使”
近年来,我国清洁能源发展成效显著,已成为世界上清洁能源装机和发电量最多的国家。然而,新能源电力的统一市场交易体系没有跟上,省间壁垒和计划性调剂让过剩电力无法消纳,各地弃风、弃光现象仍较严重。甚至某些地区的新能源装机量远远高于火电,但由于当地火电富集、消纳不足,让新能源“有劲没处使”。
据了解,风力和光伏发出的每10度电中,就有1.1度被浪费,这一现状仍不乐观。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16年,弃风、弃光电量分别达到497亿千瓦时和74亿千瓦时,较上年分别增加了46.6%和85%,直接经济损失285亿元。2017年,包括国家电网调度范围在内的全年弃风电量为419亿千瓦时,弃光电量73亿千瓦时,总弃电量达到500亿千瓦时,损失依然巨大。
现阶段新能源电量省间消纳主要存在的障碍壁垒主要来自于四方面:一是地方政府干涉送受规模及价格;二是网源协调能力不足;三是系统调控能力不足;四是市场机制不完善。
点评:新能源消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电网企业、发电企业和用户共同努力,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实现能源电力在全国范围统一规划、统一平衡,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手段打破省间壁垒,加大新能源过剩电力的消纳渠道和能力。
痛点四:非技术成本仍高企
非技术性成本,主要包括“项目开发建设期的非技术成本”和“项目运营期的非技术成本”。 前者主要包括手续规费、土地费用(含土地税费)、电网接入费用、公摊等相关费用,后者主要包括土地租金及补贴的账期等。
近几年,随着组件、逆变器成本的下降,光伏项目的技术成本的快速下降;然而,非技术成本却下降缓慢,因此在整体投资中的占比越来越高,甚至高达20%以上。
在光伏制造企业不断创新推动技术成本快速下降以及平价上网目标日益迫切的背景下,不断推高的非技术成本开始被行业重视。发电成本尤其是非技术成本高是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不高的关键原因。
点评:随着531光伏新政的发布,规模化管理、补贴退坡已成不争的事实,进一步优化企业投资环境、降低可再生能源开发成本,减少土地成本及不合理收费,制止和纠正乱收费等增加企业负担行为显得尤为迫切。2018年以来,政府出台《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家能源局关于减轻可再生能源领域企业负担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公布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第七批)的通知》等多个政策,对市场进行规范,以降低非技术成本。铲除降低非技术成本之路上的各种障碍无疑会提升光伏人的“士气”,助推“平价上网”的“底气”,相信在政府的努力下,能够推动光伏项目的非技术成本,早日实现平价上网。
痛点五:分布式光伏“萎靡不振”
自2016年开始,我国分布式尤其户用光伏得到了爆发式发展,尤其在以山东、河北、浙江、广东、江苏、安徽为代表的东部沿海较发达省份大放异彩,以每年1-2GW(约每年40万户)的速度快速进入到人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极大的增加了人民的财产性收入,促进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但是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鼓励分布式并网,但是电网的持续支持能力令人怀疑,再加上分布式电站发电还不够稳定,势必会使电网的运营成本增加,如何分摊这部分额外增加的成本尚不明确。
此外,光伏业风起云涌,因政策变动影响巨大。业主的积极性也是影响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受531光伏新政影响,分布式尤其是户用光伏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大批经销商倒闭,当前,户用市场仍笼罩在531光伏新政阴影里。
点评:从世界范围看,分布式光伏发展无一例外都依靠政策支持,主要包括上网电价补贴和配额制。此外,由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具有投资分散性的特定,其发展需要依赖业主的支持,政府不仅应从政策上对个人建设分布式光伏进行鼓励,还应优化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审批流程,确保政策实施效果。应充分考虑户用光伏电站分散和规模小的特点带来的营销和运维成本高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别于工商业分布式电站的管理方式,重振行业信心。
痛点六:高负债信贷压力
在光伏企业负责方面,我国实施的光伏贷款是央行为了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下发的信贷政策,要求各银行机构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光伏贷款同时也是支持光伏扶贫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
531光伏新政让光伏企业高负债率问题暴露无遗,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发债、配股、抵押贷款、集中抛售光伏电站资产等系列“招数”以改善资金状况。
如今,缺钱、现金流紧张成为了光伏行业普遍性的问题。分析中国光伏企业2018年半年报发现,约70%的光伏企业由于受到531新政影响而加剧了其负债比升高以及毛利率下降,负债率最高达83.5%。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表示:当下国内市场的转折,可能出现部分光伏企业停产或破产等情况,对金融机构带来一定影响,不排除部分金融机构会降低光伏行业信用评级,给光伏企业正常的债券融资带来负面影响。
在企业融资贷款方面,此前,2012年开始的行业大震荡,部分企业破产倒闭与资金链断裂、银行收紧贷款有关。531光伏新政后,许多企业担心会引发金融机构断贷抽贷连锁反应。
对此,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分析,对于光伏金融行业,一般分两块,即对制造业的支持和对项目的支持。对制造业的支持,上一轮企业扩产主要依靠自身途径融到资金;对于项目融资支持,大型项目银行还是支持的。只不过对于盈利存疑的中小型项目,融资机构可能会有些顾忌。
点评:当前,解决光伏电站融资难的基础尚不成立。这是因为在光伏电站融资市场,以资产抵押控制风险的传统融资形式不成立,而成立的项目融资模式尚未成型。因为光伏电站融资全生命周期现象的普遍存在,融资综合成本的增加就可能成为光伏企业最遗憾的失败。
在政策收紧时期,建议合理加大对有市场、有订单、资产优良、发展前景好的光伏骨干企业融资扶持力度,从政策上、资金上、利率上对贫困户予以普惠支持。
同时,在面临市场寒冬而出现亏损的节骨眼上,更需因地制宜创新信贷模式,让本该发生的市场调节发挥实效,控制低端无效产能的逆势扩张。
痛点七:行业洗牌淘汰升级 中小企业“苦不堪言”
531光伏新政之外,国际上对华光伏双反、提高关税的措施屡见不鲜,这也无意中抬高了中小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门槛。
“内忧外患”之下,在市场竞争中,一步领先就是步步领先。对于大型光伏企业来说,它们或早早布局海外、建立渠道;或干脆在当地设厂,避开重重限制。而对于财力、技术都比不上大型企业的中小企业而言,留给它们的市场“蛋糕”又有多少呢?
补贴下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批小企业顶不住压力被市场淘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业内很多小型光伏产品制造厂几乎全部停产,而大厂减产情况也在50%以上。
点评:光伏行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下半年中小企业盈利形势将更加严峻,行业亟待谋求变革。逐步淘汰低端产能,从扩大规模转向提质增效、推进技术进步才是王道。平价时代,中小企业任何投机行为将显得愈发苍白无力,在市场激烈竞争下,企业最重要的是聚焦战略定位和未来,做好服务,做好产品,这样才能幸存下来。
痛点八:先进产能与 市场需求匹配失衡
当前,中国光伏市场的产能过剩已毋庸讳言。公开数据显示,截止至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上有据可查的光伏产能超过140GW,然而日益走高的巨大产能却没有匹配到相应的市场需求,2018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乐观估计在100GW-120GW之间,供与需之间的巨大差额,必然带来占据全球光伏产能70%以上的中国光伏制造业大洗牌。
产能过剩难消各大巨头产能扩张的势头,今年1月隆基股份发布单晶硅片业务2018-2020年发展规划,显示2018年单晶硅片产能将扩大到28GW;中环股份也公告将在本年度实现单晶硅片产能23GW;4月保利协鑫公告称在原有30GW多晶硅片产能之外,投入90亿元在曲靖建设20GW单晶硅生产线,开始“单多晶双线”作战;此外,晶科能源、阿特斯、晶澳、韩华、通威股份也都对扩产跃跃欲试。
业内分析,扩产的根本原因在于旧有产能技术碰到发展瓶颈,当旧有产能达到了一个瓶颈,就无法满足现在市场对效率的要求,势必会有一些新客户不断增加新产能,也就是用新技术取代旧产能。此外,南美、非洲等市场仍会有强劲需求,可以为过剩产能提供出路。
原标题:剖析光伏发电8大旧痛新伤 从政策市场进入市场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