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保险业带来一片“蓝海”。面对储能复杂的技术路线和不断演进的技术,保险行业应积极跟进储能行业技术的发展,积极与检测认证机构合作开展储能技术、生产、产品质量的认证程序制定和认证实施。
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保险业带来一片“蓝海”。但这片“蓝海”中也隐藏着风险和挑战,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不仅推动了储能效能的不断提高,还挑战着核保人利用历史数据进行风险评估的传统核保模式。
行业发展产生新保障缺口
储能是指通过特定介质将能量存储起来,并在需要时进行能量释放的转换过程,可以分为机械储能(如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如锂离子电池,手机电池是锂离子电池)、电气储能。储能产业是指在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支撑下,各类储能技术发展完备的前提下,能够形成一定规模并在发电侧、电网侧及用户侧综合应用的产业。
“2017年是中国储能产业政策发布的元年,是中国储能产业第一个指导性政策《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17〕1701号)颁布之年。”瑞士再保险中国区工程险部高级核保人兼副总裁陈洪元表示,随着环境保护压力的增大和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储能产业也在近年来不断扩大市场。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18》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175.4GW,同比增长4%。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规模为96%,依旧占据最大比重,但较上一年下降1个百分点。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为2926.6MW,同比增长45%,占比为1.7%,较上一年增长0.5个百分点。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储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9月底,中国已投运电化学储能项目的累计装机规模为649.7MW,占比为2.1%,同比增长104%。
“抽水蓄能技术目前发展成熟,有效缓解了国家用电不稳定、质量差、效率低等问题,但在中国或全球的发展下,需要更多的储能技术以应对不同的储能环境、经济环境、生态环境等。同时,多样化的储能技术为产业链的形成、供需关系以及投资决策等方面奠定完备的基础。其他储能技术的发展实际是储能产业实现规模化、市场化以及可持续化的体现。”陈洪元说。
陈洪元告诉记者,目前电化学储能主要受政策推动,运用于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网、辅助服务和用户侧等三个领域,一旦合理补贴政策落地,将激发电化学储能的快速发展。随着风电、光伏发电的大规模接入电网,我国对储能的需求将大幅增加,风电和光伏发电及储能系统的度电成本将随着政策和技术的推动而逐步与煤电成本展开竞争。中国未来几年的储能市场将会有长足的发展。
“针对电化学储能电站的电池功率衰减特性,电池供应商可能需要电池长期质量和功率保证保险。当然,针对制造商、融资方、建设方、运营方以及运维方不同的利益诉求,相信会产生新的保障缺口,留给保险行业的挑战是能否开发相应的保险解决方案覆盖新的保障缺口。”陈洪元说。
技术演进下的核保挑战
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保险业带来新的“风险池”。如储能系统的质量和效能风险以及相关的责任风险等挑战着核保人利用历史数据进行风险评估的传统核保模式。
根据《电网技术》刊发的《电网新功能形态下储能技术的发展愿景和技术路径》,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铅碳电池等新型电化学储能技术水平进步较快,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有望率先迈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使储能技术成为与“发-输-配-用”并列的电力系统第五环节。
“技术的不断演进带来的是新的失效模型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损失频率和规模。对核保人而言,技术的持续演进带来对风险把握的不确定,同时没有足够的成熟的历史赔付数据进行模型定价。行业研究机构也在持续研发中,没有第三方能进行可靠的质量和可靠性认证供核保人参考。”陈洪元说。
面对储能复杂的技术路线和不断演进的技术,陈洪元表示,(再)保险行业应积极跟进储能行业技术的发展,积极与检测认证机构合作开展储能技术、生产、产品质量的认证程序制定和认证实施,依托第三方认证机构解决储能系统的设计和系统安全风险评估问题。
针对储能系统的效能,陈洪元认为,(再)保险行业应积极和储能相关科研机构合作探索设计针对不同路线、不同系统、不同材料和不同设备的加严测试标准,并与相关实验室合作,进行相关加严测试,了解储能系统的长期效能。目前的挑战是储能行业还没有行业公认的加严测试标准,这需要(再)保险行业主动进行这方面的技术投入。通过加严测试了解系统的长期可靠性失效模型和失效损失程度对保险产品开发及保险条件设定至关重要。
原标题:储能产业 保险业又一“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