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什么本应在2017年就结束建设的项目至今仍未实现并网?项目严重拖延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产业“乱象”?
在古老而辽阔的内蒙古包头石拐区和土右旗境内,祖祖辈辈的人们都在这片黄土高原上挖“黑金”,终于挖出了一个无法填平的采煤沉陷“大坑”。
不仅在包头,全国像这样的“大坑”不在少数,这也是煤炭在“黑金时代”留给富煤地区“最大的遗产”。有的地区将其变为“遗址”,警示后人;有的地区将其改造成城市公园,旧貌换新颜。
包头是做的优秀那波,在这里搭起了一块块光伏板——建设包头市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示范基地,促进当地产业布局由“地下”转到“地上”,由“黑色”变成“绿色”,实现资源城市转型。
然而,“理想很美满,现实很打脸”。据相关媒体报道,包头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示范基地是2016年就已经确定的项目,但至今仍全部未并网,甚至还有2个未开工。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本应在2017年就结束建设的项目至今仍未实现并网?项目严重拖延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产业“乱象”?华夏能源网带您拨开云雾,探究一二。
1、被寄予厚望的领跑者
公开资料显示,包头市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示范基地,是继首批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领跑者基地正式获批后,国家启动的第二批“领跑者”项目之一。该项目计划安装容量为100万千瓦,其中,石拐区建设50万千瓦,土右旗建设50万千瓦,两个片区共划分12个单体项目,建设期截至2017年中,开发经营期为25年(不含建设期)。
之所以能够紧随山西大同其后,是因为包头市也是中国煤炭资源的重要基地之一,长期开采已造成当地居住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的恶化以及煤矿采空后存在严重沉陷的风险。为此,当地政府一直积极致力于促进当地能源结构从传统的煤炭向光伏等绿色能源转型。
因此,2016年6月,包头市采煤沉陷区的光伏领跑者项目的相关信息一经公示,立即成为了业内舆论的焦点。同时,也寄托了当地人民的美好期待。
这种期待,不止在于领跑者基地能够使包头采煤沉陷区由“包袱”变成“财富”,还在于这种方式可以将资源城市转型与光伏产业发展、采煤沉陷区土地开发利用有机结合,为包头采煤沉陷区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契机,更在于其为资源城市转型趟出了一条新路子。
但是,被如此寄予重望的“领跑者”却令人失望了。据相关媒体报道,本应于2017年就完成建设的包头采煤沉陷区12个光伏领跑项目,至今还在建设中,并且是全部未并网,甚至还有2个项目未开工。
这一结果实在是与当初的设定“背道而驰”。仅从目前所有项目的执行进度来看,就已经很难达到“领跑者”计划“推进光伏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初衷,促进当地能源结构转型更是没影的事儿。
2、领跑者屡次“跑偏”的背后
实际上,不仅第二批领跑者计划未按期并网,第三批领跑者项目同样命运多舛。
先是被各种拖延,2017年的领跑者项目一直到2018年才开标,之后由8GW缩水至5GW,再之后,青海1GW搁置,大同0.5GW被否,“领跑者”屡次“跑偏”的背后隐藏着的是行业的“乱象丛生”。
首先,矛盾最突出的当属土地问题,这也是“领跑者”项目拖延的主要原因。一位资深业内人士透露,“因为当初很多地方都把土地划成了红线土地,但是实际目测的话,不看土地规划,很多土地都是可用的。然而,实际上这些土地在土地局备案都是拿过国家补贴的,是不能动的。也就是土地的性质不明确,权属也不清,导致项目无法开展”。
其次,“低价竞标”留下了诸多弊端。前两批“领跑者”基地全部采用竞争方式选择投资主体,并将上网电价作为主要竞争条件。这种情况下,有些企业为了拿到项目,不考虑收益水平,恶意低价竞争。但在后续的执行过程中发现,根本做不到预想的低成本,只能不做;或者从一开始就打着延迟并网的主意,和雷军一样利用时间差,等到成本降低后再做。
再次,当地政府“朝令夕改”也是“领跑者”的一大“拦路虎”,青海被搁置的1GW就源于此。据统计,2017年青海省曾在短短4个月内,因是否征收土地税,在红头文件中变更说法达3次之多,并且土地问题、地方保护主义并不是只存在于光伏行业,诸如“草原植被恢复费”等问题也困扰着在青海发展的部分光热发电企业。
此外,评标结果“反常”、地方主管官员不配合、施工意外频发等也都阻碍着“领跑者”的顺利“领航”。
如今,光伏“领跑者”计划现已步入第4个年头,从首批的“一枝独秀”,到第二批的“遍地开花”,再到第三批的“优中选优”,“领跑者”计划一直被寄予厚望。虽然包头市的“领跑”项目至今未并网,具体交付工期也没有确定,甚至连最终并网后的上网电价是多少都是未知数,但我们仍然期待“领跑者”计划可以在包头善始善终。
原标题:光伏领跑者为何屡次“跑偏”?一探这背后究竟隐藏怎样的“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