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浙江乐清15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基地内种植的水稻迎来了丰收。该基地水稻与光伏的结合,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有效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丰收。板下每亩农作物产量呈稳步增长势态,经济效益持续高涨。
近日,浙江乐清15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基地内,连片的金黄稻穗与光伏蓝海交相辉映,不远处,收割机隆隆驶过,一行白鹭扑棱棱飞起。放眼望去,在这块含盐量远超一般土地的滩涂盐碱地上,中早39品种、甬优4550品种、盐稻10号海水稻,2000余亩单季晚稻迎风摇曳、美不胜收。
“今年的亩产量达到了800斤,较去年增产近15%!”基地相关负责人满心欢喜,他们完成了全国少有的在“光伏板下、盐碱地中”两个限定条件下的水稻种植高产项目。
就在前不久,第39个世界粮食日来临之际,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视频邀请公众尝鲜海水稻。所谓海水稻,就是耐盐碱水稻的统称,味道不仅不咸,反而有种淡淡的甘甜。如今,基地内千余亩海水稻喜获丰收,可以说是正泰在此方面的有益探索。
高增产——土地、品种、设施精益求精
稻浪滚滚、蓝海滔滔,很难想象,四年前这里是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有些地方还是沼泽地,人陷下去能有一米多深。我特意沾了地上的浅水品了品,非常咸。”基地相关负责人回忆起彼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为了把土壤含盐度降到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比例,开沟洗盐成了首要任务。大型挖掘机械无法进入光伏板下作业,人工挖沟便成了唯一选择。几经努力,基地于去年成功实现了第一次局部丰收。有了前几年的种植经验,今年一鼓作气,实现了亩产近15%的大增长。
“经验的积累十分重要。”基地相关负责人用手比划着面前的这块土地,“耕地、播种、插秧、收割,掌握各个时期当地的气候特征,掌握灌溉、治虫等技术,只要没有大的自然灾害,离丰收也就近了。”
由于洗盐程度不同,土壤含盐量不同,适合生长的农作物就不同。经过多款水稻的种植试验,基地因地制宜,保留了三款最适宜生长的水稻:中早39品种、甬优4550品种以及从江苏引进的盐稻10号海水稻。
此外,受光伏板的限制,市场上很少有合适的水稻种植机械。容易下陷、湿度高、腐蚀快等各种不利因素时刻考验着进场机械及工作效率。“目前,相关机械已经更新了一批。”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寻找更适合基地现状的机械,实现高自动化种植作业。
三开花——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得益彰
倚靠在海边栏杆上,一边是基地的烂漫景象,一边是一望无垠的海岸,凉风徐徐,很是惬意。“傍晚的时候,很多周边村民会来这里散步。”基地相关负责人感慨,当地的生态改变颇具颠覆性。
事实上,连年增产的金黄稻穗与稳定发电的光伏蓝海珠璧交辉,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有效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丰收。
基地总投资约15亿元,于2016年11月正式并网发电,年均发电量约为1.8亿度,可满足8万户居民生活用电,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4万吨,节约标准煤5.2万吨。
与此同时,板下每亩农作物产量呈稳步增长势态,经济效益持续高涨。
基地的快速发展,还给周边村庄带来了上百个就业岗位。“员工日薪可达220元至260元。”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还与周边的农民合作社接洽,再次带动村民增收。
“‘光伏板下、盐碱地中’的水稻丰收案例,从全国来讲也不多见。”基地相关负责人继续说,他们已在乐清市科技局申报立项,在两个限定条件下盛产水稻,为当地开展盐咸性农光互补基地引种海水稻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初步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再出发——产品、产量、产业持续发展
“我们将打造光伏农业水稻高产示范基地,力争亩产千斤稻!”基地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
基地的主打产品为水稻,同时进行了蜜桔、茭白、莲藕、菱角等其他农产品的种植试验,发展了在咸淡水环境下以水稻种植为基础的“鱼稻共生”和“禽稻共生”产业衍生。其中,种植在道路、河堤边的文旦和蜜桔已有1000余棵,不仅增加了基地绿化面积,也成长为新的基地农业增长点。
今年,基地又成功实施乐清“美丽田园”项目,油菜花和水稻交叉种植,锦上添花美如画。
未来,基地还计划在逆变房等区域种上莲藕等,最大程度增加土地利用率和观赏性。
“我们正考虑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基地的发电与农业项目目前已经步入正轨,而园区内道路的持续硬化、已获得初步成功的优质桔子也为观光农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原标题:千亩光伏水稻喜迎大丰收,“锦绣光伏”让海涂变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