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的几大
光伏企业中,英利属于偿债能力最差的公司,公司的速动比率在0.65。”上述券商分析师指出。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更能体现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通常低于1则被认为是短期偿债能力低,因为对速动比率产生重要影响的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
这些风险清晰地出现在英利上市公司财报里——“我们不能保证,经营将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来支持业务和债务,大量的债务可能会影响到经营,这种级别的债务可能会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比如债务到期时,违约事件的发生”,英利在财报中坦承,“如果不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我们可能需要进行再融资或债务重组、出售资产。”
近日,中诚国际的跟踪评级报告中,将英利能源(中国)评级展望为负面,“公司经营性业务依旧处于亏损状态,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偿债压力依旧较大,且关联交易及与关联方之间资金往来,对公司整体信用状况的影响。”
7月10日,英利收到德国切割液巨头SiC Processing公司破产管理人Seagon的起诉,该公司称英利欠下总计2300万欧元债务,是导致其破产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公司应英利要求在河北保定投资2900万欧元设立浆料回收设施后,英利随之自己开设了“秘密”加工厂,违约了双方长达10年的合作协议,德国法院接受了这一诉讼。
扭亏乏术
英利更多将亏损归结于行业环境导致的市场起伏,但事实上,即使在行业已经回暖的今天,英利亦未能证明其有根本性的改变现状的能力。
自去年开始,中国五大光伏企业中,英利竞争对手晶科、晶澳、阿特斯相继实现季度扭亏。而英利不仅全年重亏,今年第一季度继续净亏损高达5500万美元。同期,行业“老二”天合光能则实现净利润2700万美元,A股32家上市的光伏企业中,有八成实现盈利,半数净利润同比实现翻番。
很显然,英利和同行们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也就是说,今年第一季度,中国五大光伏企业中,仅有英利一家继续亏损。
英利偿债的风险仍在持续加大,今年第一季度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为2亿美元,短期借款增加至12亿美元,负债率持续高升至93.7%。
更重要的是,在今年第一季度,英利尤其在意的行业出货量“老大”的地位,让位于晶澳。出货量的下降,则意味着市场份额、行业地位的动摇。毕竟,在资本市场,投资人只愿意给行业领导者更多的溢价。
规模效应的减弱,对产品的议价能力也带来影响。为此,在毛利率普遍得到改善的第一季度,英利毛利率为15.7%,仍远不及晶科24%、天合光能20%的毛利率。
“毛利率反映的是公司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显示的是竞争优势,而营业成本则显示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多位券商分析师告诉经济观察报,他们“已经很久不再关注英利”。
其中,最重要的理由是,他们看到,英利的营业费用在持续上升。今年第一季度,英利营业费用高达8900万美元。“通常管理费用占总营收的5%是正常的,而英利则到了8.3%”,上述券商分析师指出。去年年底,英利营业费用也高达4.3亿美元。
“英利公司接下来会面临更严峻的局面,尽管已经采取多种措施减亏,但并不能在短期取得实质性效果。”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此前表示。
在第一季度财报发布的时候,英利公司则组织人力对外宣传“二季度将扭亏”的声音。
“不是很乐观,去年四季度行业最赚钱的时候,英利没有实现扭亏,而今年二季度组件价格从年初的4.5元人民币/瓦,跌至3.9元人民币/瓦以下,扭亏的难度更大了。”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光伏企业高管指出。何况,公司每个月需要偿还的利息就达到4100万美元。
这并非英利首次对外表示将实现扭亏,2012年,王志新就公开对媒体表示,“公司第三个财季将开始扭亏,明年将会实现盈利”。未想,迎来的却是竞争对手的扭亏,以及两极分化的拉大。
“眼下欧洲市场萎缩,美国实施双反,英利在日本市场做不过晶澳,在国内市场反应过慢,在依旧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组件产品价格下跌,英利又惯于低价、不惜利润的在市场拼杀,内部运营费用高昂,基本上扭亏乏术。”有券商分析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
在采访中,英利仍然将这样的境遇归结于“大环境”。然而,国金证券报告指出,“经过2013年的行业复苏,大多数一线组件企业经营现金流改善显著,元气逐步恢复,面对旺盛的终端需求,扩产冲动强烈”。
战略之失?
英利似乎陷入了一条境况尴尬的囧途,这一局面或许与其近年来在战略上的一系列动作不无关系。
2007年,英利赴美上市,第二年即遭遇金融危机,苗连生带领管理层前往井冈山誓师。之后,高调宣布将光伏电池组件价格每瓦下调1美元,引爆中国光伏企业在国外的恶性价格拼杀。
2009年,在中国第一次由国家组织的太阳能并网发电招标会上,英利与国投电力的联合体爆出每瓦0.69元的竞标价中标,这个报价远远低于当时业内2元左右的成本价,被行业称为“地狱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