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价格接连上涨,深深刺伤着整个光伏行业。
此前,受今年疫情的影响,海外市场需求急速下降,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上半年由于需求不足,众多龙头企业通过降价来增加市占率,以维持获利规模。
在此背景下,光伏产业链价格一路下跌,后端组件价格跌到1.40元及以下,市场的呼声在1.30元甚至更低。
隆基股份今年曾多次下调产品价格,从3月到5月,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共计下调了5次产品价格。截至7月,通威股份多晶电池(金刚线157mm)、单晶PERC电池单双面156.75mm、158.75mm和166mm尺寸的报价较今年1月份分别下降21.88%、20.4%、20%、21.57%。
随后,上半年疫情的影响渐渐缓解,硅片、组件等产品的价格也有望持稳。
根据主管部门规定,2020年竞价补贴项目应在今年年底前全容量并网,否则每超一季度电价降低0.01元/kWh。按照公开发布的项目名单,今年入围的竞价项目平均补贴强度只有3.3分/kWh,其中补贴强度低于2分/kWh的约14GW。
然而,一场事故引发的蝴蝶效应扰乱了光伏行业发展的节奏,由于价格的不确定性,大项目的组件合同无法签订,下游终端也面临着无法开工的局面。
集体涨价
“价格触顶”背后,是成本飙升的魔咒。
7月19日,新疆某大型硅料厂发生事故,仅3天后硅料价格便由60元/kg跳涨至70元/kg。
7月24日,隆基硅片、通威电池片更新报价。其中通威单晶电池片涨幅高达11%。
7月29日,硅料协会称硅料报价已涨至82元/kg,两天后,隆基硅片官方报价再次上涨0.3元/片。紧随其后,某硅料大厂在8月10日将硅料价格升至98元/kg,涨幅达20%。
8月10日、12日,通威、隆基分别发布了光伏电池和光伏硅片的最新报价。与半个月前相比,通威单晶电池价格上涨0.08元/W,涨幅9.0-9.2%;隆基硅片价格上涨0.2-0.22元/片,涨幅7.3-7.4%。
同时,隆基将价格变动的原因归结为硅料价格调整,作出了“若后期硅料价格继续变动±¥3/kg,其硅片价格相应按±¥0.05/pc调整”的决策。
产业链价格突变,受影响最大的是组件环节。从7月中旬至今,超过0.2元/W的涨价幅度,迫使他们不得不撕毁之前签订好的合同,甚至部分央企的订单也必须重新商定价格。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表明,光伏行业下游需求端将持续升温,供给端由上游阶段性涨价带来的全产业链调价将继续向下游传导。硅料环节景气度将持续;硅片环节供需尚未反转,原材料涨价压力将向下游传导。
8月12日,多晶硅龙头企业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通过媒体发声, “从协鑫公司自身来说,多晶硅报价并没有进行大幅度跟随,还是按照自己的价格机制来走。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价格政策,协鑫也有自己的价格节奏。目前,协鑫多晶硅没有报出最高价。”
走出逆境
在业内看来,尽管这一轮价格飙升对平价上网的影响是微乎其微,但仍引起了对龙头企业重新划分上游环节利润,争夺“定价权”的猜测。
接近隆基管理层人士提出,此前隆基硅片十连降,为平价上网做出了贡献,现在很难独自消化硅料涨价带来的影响。
同时,隆基电池产能明显小于组件产能,同样有外采电池的需求,面对下游客户也会难受。因此,板子不能都打在隆基身上。
也有观点表明,相对全行业各个环节都在为平价上网不懈努力的时候,通威硅料、电池双涨价,为整个产业施加了重压。
分析人士表示,供求关系是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上半年产业链上价格很不理性,产业链各端除少数优势企业还有点利润,大多数企业只能持平不亏,进入下半年需求好转,除突发原因外,价格本身也要有报复性反弹,特别是头部上市公司,企业需要发展扩张,要给股东好的回报,得到市场的认可,增加利润是必须的选择。
如今,晶科能源已经在筹划通过垂直一体化发展,避免供应链受人制约。公司副总裁钱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头部组件企业从此次“卡脖子”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酌情考虑,适度提高垂直一体化发展水平,而不是盲目追求市场占有率。
她表示,国内由于并网时间限制,电站投资企业对组件的需求较为集中,这导致近期组件价格可能持续居高不下,直到11月份抢装结束才能回到合理区间。
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无需忧虑涨价,原因在于:“包括多晶硅、玻璃等辅材的涨价,加到组件端,整体的价格涨幅相比组件此前的最低价格,也就涨了1毛5分钱,这样的涨幅在整个系统成本里面,占比不到5%。”
与此同时,他指出,因为个别的多晶硅厂出了一些偶发的事故,造成了短期的供给短缺,在市场经济下就会有价格的上涨,但是这些价格上涨,对整个光伏的平价上网而言不构成任何威胁。
针对本轮涨价,多位分析师和业内专家都认为,这种涨价带来的影响是短期的,到今年年末可能影响4GW-5GW的装机量,但不会影响到长远的平价上网。
原标题:产业链异常涨价,光伏企业陷价格战困局